丝竹润童心!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走进丘北锦屏镇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25-10-27 06:30:00 浏览量:1
“同学们,你们听,我们的二胡会‘说话’,这是二胡模仿的小鸟叫声!”10月26日上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锦屏镇中心小学的报告厅内掌声与欢笑声交织,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的演奏家们携二胡、阮、笛子、琵琶等传统乐器走进校园,以“乐”为桥,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沉浸式民族音乐盛宴。
随着《猜调》的旋律响起,演出正式拉开帷幕。两位演奏家以胡琴与琵琶组成二重奏,在经典云南民歌的基础上融入流行元素,乐器间“一猜一和”的对话生动有趣,仿佛将孩子们带入了充满童趣的山野田间。紧接着,二胡独奏《空山鸟语》登场,演奏者运用精湛技法,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意转化为听觉享受,深山鸟鸣的空灵意境让在场师生屏息聆听。
随后,阮独奏《终南古韵》缓缓奏响,演奏家以阮醇厚的音色勾勒出终南山的山水意境,尽显传统文化之美;笛子曲《幽兰逢春》则融入昆曲的典雅韵律,在扬琴的伴奏下,如幽兰绽放般清新动人,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乐器的独特魅力。
当阮、二胡、琵琶、笛子四件民乐与西方打击乐器共同奏响《永恒的胜利》时,现场氛围被推向高潮。这首改编自德国重金属乐队歌曲的曲目,在民乐与西乐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轻快的节奏、动感的旋律让孩子们忍不住跟着拍手摇摆,沉浸式体验音乐融合的奇妙。
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乐团表演结束后,锦屏镇中心小学乐器团的同学们首先以一曲巴乌合奏《蓝色香巴拉》回应。悠扬的巴乌声里,是孩子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最后,丘北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小乐队带来《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的婉转、钢琴的清澈、吉他的明快与手鼓的节奏感完美融合,月光下凤尾竹摇曳的画面仿佛在眼前展开,为整场音乐交流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音乐的魅力不止于聆听,更在于心与心的交流。演出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孩子们与中央音乐学院的艺术家们展开了一场热烈的交流。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指挥系党总支书记陈冰在分享中动情地说:“我们团队的成员大多是从小在音乐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希望我们的到来,能为孩子们起到一个引路的作用。锦屏小学的同学们非常棒,希望下次大家都能更自信地站在舞台上!”鼓励的话语如春风化雨,现场的老师及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对乐器和音乐的疑问,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们也逐一耐心解答,让这场音乐盛宴在热烈的互动中延续了知识与热爱的传递。
“这场活动就像一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民乐、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锦屏镇中心小学教师杨亚琴感慨道,“孩子们在现场不仅感受到了民乐的博大精深,更被传统乐器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它不只是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更在每个孩子心里悄悄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热爱民族音乐、向往传统文化的种子。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一定会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此次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进校园活动,不仅让锦屏镇中心小学的师生近距离感受了民族音乐的魅力,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近年来,锦屏镇中心小学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组建民族器乐团、民族歌舞团、合唱团等艺术团体,结合课后服务,开展歌咏比赛、书画展等活动,让美育自然融入日常教学与生活,为乡村孩子的成长注入艺术养分。这样的交流与互动,正是优质艺术资源与乡村教育深度链接的生动实践,它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们的艺术素养,更让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边疆校园中生根发芽,为促进文化自信、推动美育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也让民族文化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云南网记者 韩艳慧 潘钰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