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安德森走了!从15岁塔齐奥到音乐人,标签困不住他
发布时间:2025-10-28 14:49:14 浏览量:1
在本月26日这天,瑞典《每日新闻报》发了条消息,直接让不少影迷心里一沉演过《魂断威尼斯》的伯恩・安德森走了,享年70岁。
可能有人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一提《魂断威尼斯》里的塔齐奥,看过的人多半会想起那个自带诗意的少年。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就觉得这演员把“少年感”演到极致了,没想到再听到他的消息,竟是离世的新闻。
说起安德森的成名,就绕不开1971年那部《魂断威尼斯》。
当时他才15岁,被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选中演主角塔齐奥。
你想想,15岁的年纪,大多数人还在为作业发愁,他却要对着镜头展现那种带着忧郁的美感。
听说为了贴合角色,维斯康蒂还专门让他学古典仪态,走路、眼神都要练,高强度拍摄时他还一度有心理压力。
最后电影一出来,他直接火了,维斯康蒂甚至说他是“二十世纪最美丽的男孩”。
这个评价听着是极高的荣誉,可我总觉得,对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这更像个贴死的标签。
后来看资料才发现,果然如此之后他接戏,总有人让他演类似的“美少年”角色,想突破都难。
就像你如果一开始就被人认定“只会唱歌”,再想证明自己会写歌,别人也未必愿意看。
安德森那时候大概就是这种感觉,成名是快,但也把自己框在了“颜值”里。
其实不止安德森,很多少年成名的演员都有类似的困扰。
但安德森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没一直困在这个标签里。
不过在说他的突破前,得先说说他光环下的日子这些事,直到2019年一部纪录片出来,大家才看得明白。
那部纪录片叫《世界上最美丽的男孩》,是导演克里斯蒂安・佩特里和克里斯蒂娜・林德斯特伦拍的。
本来我以为会是部吹捧他颜值的片子,后来发现完全不是。
里面放了好多他早年的生活片段,还有没公开过的片场记录,连他自己的访谈都特别实在。
他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希望观众看到我的表演,而非仅仅是脸。”
纪录片里还提到,他后来遇到过事业低谷,80年代的时候影视资源少了很多,家里还出了点变故。
但导演佩特里评价他“是个勇敢的人”,我挺认同这个说法。
换成别人,可能早就放弃艺术这条路了,他却没歇着,反而琢磨起了别的事音乐。
我当时看到这段还挺意外的,没想到演塔齐奥的人,还能弹吉他写歌。
安德森搞音乐不是玩票,他是真的沉下心来做。
80年代开始,他专注写歌,还会弹吉他和键盘,后来甚至发了张瑞典语专辑,叫《Sångerfrånenstorstad》,翻译过来是《来自大城市的歌》。
风格是民谣加轻摇滚,里面有首单曲叫《Omduvet》,还登上过瑞典本土音乐榜前20位。
更厉害的是,他还帮瑞典的独立电影写配乐,1995年有部叫《Litenvitahund》(《小白狗》)的片子,配乐就是他做的。
我特意去听了一段,旋律里有种细腻的情感,和他演塔齐奥时的感觉很像,但又多了点成熟的味道。
这大概就是他的本事不管是演戏还是做音乐,都能把自己的特质融进去。
不过话说回来,他在音乐上的成绩,也没完全让大家忘了“最美男孩”的标签。
直到他离世,还有人用这个称呼提他。
但我觉得,他应该更希望大家记得他是个“真诚的艺术家”。
就像他一辈子没停下创作,从15岁的少年演员,到后来的音乐人,一直在突破别人给的定义。
安德森走后,瑞典国家艺术委员会都在官网发文悼念,说他是“连接瑞典影视与音乐界的桥梁”。
全球影迷也在社交平台上刷话题,分享《魂断威尼斯》的片段,还有他的音乐。
这种场面不多见,一般只有那种真正留下作品的艺术家,才会让人这么怀念。
现在再回头看他的一生,70年不算短,也不算长。
他经历过爆红的风光,也扛过低谷的难,最后用两种艺术形式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魂断威尼斯》里的塔齐奥会一直留在影史上,他的音乐也会有人继续听。
可能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人会离开,但作品和那种不被标签定义的劲儿,会一直传下去。
至于“二十世纪最美丽的男孩”这个称呼,我想,以后再有人提起,除了会想起他的颜值,更会想起他一辈子都在证明:比美貌更珍贵的,是对艺术的真诚和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