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为一部戏,赴一座城:梁一冰与“文旅3.0”的内容引擎

发布时间:2025-10-30 20:05:53  浏览量:1

当一座城,与一部戏相遇,会发生什么?

中国演出行业的答案正在变得前所未有地具体:2024年,总体收入796.29亿元,演出票房逼近580亿元。1大型演出中,平均超过60%的观众选择跨城观演,直接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综合消费逾2000亿元。数字背后,是一场场奔赴,是一颗颗渴望深度文化体验的心。在这股渴望深度体验的浪潮下,一种全新的文旅叙事正在悄然生长——它不再满足于浮光掠影的观赏,而是追求一场与灵魂共鸣的、沉浸式的相逢。

这便是文旅3.0时代的核心:以内容为灯塔,以剧场为情感港湾,召唤人们一次次归来,在故事里寻找精神的故乡。而音乐剧,这门综合的艺术,正成为这趟旅程最理想的载体。

在此背景下,博派资本发布“文旅3.0”增长模型:以原创音乐剧为“内容引擎”,通过版本化迭代(1.0→2.0→驻演)与城市场景化运营,提升RPAS/上座率/复游率,构建「内容IP→城市消费→复访」的可复制闭环。

专注中文原创音乐剧的内容生产与城市运营,染空间创始人梁一冰和她的团队,正是这样一群造梦者。他们以《人间失格》《白夜行》《海上钢琴师》等作品,形成了「题材会+跨文化作曲家协作+版本化迭代」的独特的方法论,叩击着观众的心门,探索音乐剧对城市文化与文旅场景的长期价值。

“舍”与“得”

音乐剧制作人的角色,恰如一位既要仰望星空、亦需俯身弄潮的掌灯人。她负责剧目的创意萌发、组织生长与最终绽放,需要统筹“人、时、地、物、财”所有资源。但一个顶级制作人的首要素质,并非事无巨细的掌控,而是知其可为与不可为的战略魄力——“舍”是为了更精准地“得”,这份决断,往往直接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未来。

《人间失格》作为染空间的第二部音乐剧,被许多人誉为中国音乐剧的天花板。自2021年首演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主题内核,已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样一部顶流之作,竟经历了首演前夜紧急删除整整三十分钟戏份的惊心时刻。

试演版本长达四小时,观众反馈让她意识到必须割舍。那个凌晨,团队因热爱每一个画面而陷入胶着。“我最终做了一个比较独断的决定——删掉整块三十分钟的戏。”梁一冰回忆时目光依然清澈,“我做出了决定,但不知道是不是对的。”最终在她与团队的接力协作下,超预期完成了全部修改。站在今天回望,《人间失格》的巨大成功,证明了她在那极限压力下的决断是何其正确。这一次的“舍”,最终“得”到了漫天的赞誉与市场的认可。

同样,在《白夜行》创作中,舞美设计师Daniel Ostling(两度托尼奖舞美提名)为了还原小说中男女主角在废弃大楼迎接命运的经典场景,专程前往大阪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采风。他穿越一座座荒芜的建筑,触摸时光的痕迹,最终从这些浸满故事的废墟中,捕捉到了创作的灵魂。《白夜行》所呈现的舞台,宛如一个巨型艺术装置——所有悲欢离合都在这座大楼中发生,这正暗合了“男主角桐原亮司的灵魂从未离开过这里”的原著隐喻。这种近乎偏执的投入,舍得时间与资源,只为换取最精准、最打动人心的艺术瞬间。

而在《海上钢琴师》(取材自Alessandro Baricco同名作品的中文原创音乐剧)的音乐创作中,编曲更是经历了数轮近乎推倒重来的淬炼,只为无限接近那艘远洋客轮上的爵士灵魂与1900的内心宇宙。

这些决策背后,是巨大的时间与金钱代价,但梁一冰始终坚持——唯有极致打磨的内容,才能成为那座照亮观众奔赴之路的灯塔。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是她所有“舍”与“得”的衡量标准。

与角色共梦

梁一冰深信,制作人首先是作品第一个、也是最忠实的造梦者,必须与作品建立深刻的“灵魂连结”。与角色之间的共鸣,直接催化着创作的诞生。

在《人间失格》创作尾端,她总觉得仍缺一首直指主角灵魂的关键曲目,但作曲家认为创作已告完成。梁一冰却说:“音乐剧中的一些音乐可能并不是为了推进剧情而生的,但这样的音乐能够丰富人物的内心,帮助演员将角色塑造得更加完整。”于是她整晚与作曲家沟通:“我一定需要这样一首歌,它不要有很固定的旋律,一定要很破碎......”最终,那首精准承载角色复杂情感的《重逢之前》诞生了。基于这种深度理解,她与团队还开创了双男主演绎结构(多卡司并行演绎),并以巨型雕像取代真人饰演父亲,将文学中的绝望与绚烂转化为可听可感的震撼体验。

首演前,她独自坐在空荡的剧场,当旋律第一秒震撼地响起时,“我觉得我与作者的灵魂沟通上了,这部作品仿佛得到了作者的允许。”梁一冰这样说道。这种超越时空的灵魂共振,让这部作品真正走入人心深处。

她始终在思考如何将这份深度共鸣传递至观众席。她与团队试图让每个人在其中感受到更丰富的情感层次。例如在《海上钢琴师》中,歌词「他是唯一的蓝」——「蓝」代表海,海即1900。“为什么是「唯一的蓝」?因为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陆地,陆地是缤纷的,有无数的色彩,而海洋只有一种蓝。正因为它足够单调,它也足够纯粹,这样的「蓝」便成为1900的象征,因为1900正是这般。”梁一冰希望观众走进这场梦,像拾贝壳般收集这些语言密码。直接的信息传递固然清晰,但若引发对意象的思考,观众或许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这种对角色情感的极致揣摩,同样流淌在演员的选择上。在《海上钢琴师》中,三位男主演诠释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每一种都被允许自由绽放,“他们三位代表了三种不同风格,这种允许感是让我特别着迷的。”梁一冰说,“我们允许他们朝着各自的方向去表现,他们也允许自己如此呈现,不向我们寻求标准答案。”在她看来,这种多样性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不同演员在呈现音乐时,他们的唱法、理解、顿挫和台词表现全然不同,这是她觉得很美好的一个部分。

这种对角色内心的极致追寻,源于制作人内心先于市场响起的情感共鸣。只有当制作人真正与角色同频,才能准确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瞬间,并以最恰当的艺术形式将其呈现。这份深刻的共鸣,最终让作品不再是简单的改编,而是一场与原作者、与角色之间的深度对话。

从舞台到城市

音乐剧是一场复杂的集体梦境,伟大的创作既需要灵光闪现,也需要精益求精的细部打磨。梁一冰带领的染空间,已逐步形成一套将艺术创意系统化的高效方法论。其独特之处,始于每月一次的「题材会」。在染空间的题材会上,全员围坐,每人提出三个创意想法。“你会惊讶于平时理性的财务同事,会浪漫地提议做王维、杜甫,想用摇滚乐呈现;票务同事热爱《树上的男爵》。”梁一冰说,“从这些提案中,你会发现同事们是这么可爱的一群人。”

正是这种开放的氛围,让《人间失格》这个题材得以破土——提出者竟是团队的平面设计兼服装主理人。他不仅推荐题材,更提出了「丧戏燃作」的核心概念:用炽热的方式呈现一个绝望的故事。《海上钢琴师》的选题更是奇妙,它源于一次题材会上三位同事不约而同的推荐。

确定题材后,便是漫长的协同创作。与跨国作曲家的合作尤其考验制作人的沟通与协调艺术。《白夜行》由日本作曲家千住明创作;《人间失格》出自Frank Wildhorn之手,他另有《变身怪医》《死亡笔记》等代表作;《海上钢琴师》的作曲则交由Dove Attia,他的作品还包括《摇滚莫扎特》等。梁一冰坦言,跟作曲家之间的「吵架」尤其多。但这种「吵」其实是一种理解力的碰撞。

在《人间失格》创作中,作曲家努力走入角色的悲伤与愤怒,花很长时间体会东方美学中的哀愁,以及男主角细腻复杂的心理。她从心底深深感激这三位作曲家,因为“在做中文原创音乐剧、并试图推动其走向国际的过程中,音乐是极为重要的语言”。这种跨文化的碰撞最终凝聚成《坠入大海的尘埃》《重逢之前》等动人乐章。《海上钢琴师》的音乐沟通也同样充满张力,法国作曲家的极致浪漫主义必须与剧情实际诉求取得平衡——这种碰撞反过来也馈赠给团队无数灵感的珍珠。

舞台技术的挑战同样艰巨。《海上钢琴师》的舞美复杂程度极高,无论1.0还是2.0版本,都经历了漫长的测试。“难点不仅在于机械层面,更在于演员的配合。”梁一冰解释道。团队经常在斜面上排舞,这与平面排练完全不同。演员的鞋需要特别测试——不能完全平底,也不能过高,需反复调整高度、摩擦力和动作,并与音乐匹配。在斜面上,演唱与舞蹈常难以同步,奔跑与跳舞的速度也与在排练厅里完全不同。“只有实地测试,才知道一场戏需要做出多大调整。”

但这一切精细到毫厘的打磨,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让天马行空的创意,能安全、精准、高质量地在舞台上落地绽放。音乐剧制作人是剧目思想主题的构思者、艺术风格的定调者、美学特质的抉择者,梁一冰的工作就是绘制好一份精密的设计蓝图,让创意、编剧、作曲、舞美、演员等所有齿轮严丝合缝地协同运转,最终构建出一个完整而迷人的梦境。

梁一冰在上海戏剧学院所受的鼓励突破传统、大胆尝试的教育,深刻影响了她的创作。这也折射出上海作为当代文化、中西交流窗口的包容与多样,这种文化氛围促进了新兴艺术面向中国年轻一代的传播,让海外的故事在交流中实现共创,使世界上美好的叙事被更多人看见。

《海上钢琴师》作为西方影视文化的经典IP,通过中国音乐剧团队与海外作曲家的共创,实现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的落地演出,并获得观众认可,正体现了音乐剧的跨文化价值。作为优质文化内容,音乐剧正在成为文旅3.0的核心引擎。近年来国内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蓬勃发展,强内容、轻资产、主打沉浸式体验的亚洲大厦消费热度2,证明以音乐剧为核心的文旅3.0产业已积累可观的消费群体。

音乐剧所形成的「内容IP→城市消费→复访」闭环模式,正构建起新型文旅消费生态:剧场成为核心文旅消费场景,音乐剧本身作为优质内容吸引各地观众,而常演不衰的剧目则能形成稳定受众群体,实现可持续的复游消费,带动城市成为可复访情感坐标。正如染空间的《海上钢琴师》,一部成功的音乐剧也能成为城市独特的精神标识,吸引观众「为一部戏,赴一座城」。

参考资料:

1. 来源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5中国(成都)演出交易会发布数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新空间”激发亚洲演艺之都建设“新活力”》

编辑:许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