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弹钢琴的年轻人还能出头吗:从肖赛拒绝冷门说起

发布时间:2025-10-31 02:30:50  浏览量:1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8日,波兰华沙,第19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决赛首日,中国选手吕天瑶在演奏。她最终获得第四名、最佳协奏曲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最高分演奏奖。视觉中国丨图

2025年10月21日,第十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波兰华沙落下帷幕,华裔钢琴家陆逸轩(Eric Lu)夺得桂冠。过去的半年多,网络上对各轮次比赛选手表现的热议丝毫不逊于评委席的讨论。临近决赛,更是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各路演出经纪穿梭比赛现场,一边为自家艺人争取报道,一边物色接触新星——舞台下的竞技同样热闹。看得人心生感慨,到底是国际大赛!

当然也有一些赛前呼声很高,众多粉丝,比赛中“起范儿十足”的选手最终未能获得更理想名次。一些“音乐之外”的功夫,在强手如林的舞台上显的很突兀,甚至招来反感,选手止步下一轮也在情理之中。这是过多的市场化演出带来的反作用。当然平心而论,能在一次次谢幕时的掌声和日常外邀活动中冷静下来复盘反思,确实需要些大智慧。这也说明对青年演奏者而言,真正的挑战来自赛场之外的喧嚣。

是投身艺术,还是寄身名利?这是一道不难选,却很难答好的题。最终舞台会将你的答案展露无疑。

坊间有个比喻,说“肖赛”有点像钢琴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照这个说法也许“柴赛”“范·克莱本”“利兹”更像世锦赛、钻石联赛,都代表世界级水准,只是“肖赛”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拥有不可比拟的人气。究其原因,爱国钢琴诗人肖邦家喻户晓的影响力是首要因素;其次,他几乎只为钢琴而创作,留下大量的、不同程度的经典作品;此外,无论夺冠与否,从肖赛走出来的钢琴家名气也大,阿格里奇、齐默尔曼、邓泰山、波格莱里奇等,在当今乐坛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有超级明星,有群众基础,加上复杂严格的评比规则,让这个赛事即便偶有争议却也平稳走过了近百年历程。

“肖赛选的是能把肖邦弹好的人。”这个在圈内流传的提法针对的是比赛曲目仅限演奏肖邦的作品,多少带着些揶揄的意味。只是每当在音乐会上遇到似乎要彰显浪漫与诗意但娇柔造作的弹法,总会让人无比怀念那些能够敏锐捕捉到肖邦铭刻其中的民族音乐特征、轻松驾驭各类演奏技术,尤其是对埋藏在作品底色中复杂艰深的复调写法从容处之的演奏者。偶尔钢琴家自己的心声如即兴的灵感般飘落,那才华闪耀的光彩,真是可遇不可求的瞬间。要我说,能把肖邦弹好已经够不容易的了。

在近两届大赛上,中国及华裔选手入围人数多,比赛成绩突出,除先后两位冠军外,本届比赛中国及华裔选手在前六名中取得五个名次,其中中国选手王紫桐获得第三名(同时获得最佳奏鸣曲演奏奖),吕天瑶与日本选手并列获得第四名。这些千禧年前后出生的选手在更加国际化、网络化的教学体系中成长,博采众长,斩获佳绩,向全世界证明了在学习这件事上他们一贯的文化积淀。近年来中国钢琴家们不仅活跃在国际舞台,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赛事评委席参与规则和相关话语权的讨论,他们与各个国家的同行一道交流演奏风格、音乐理念,为国内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国际视角,也为中国艺术观念的国际推广起到积极作用。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假以时日,中国选手是否能在这个领域迎来乒乓球梦之队般的表现,值得持续关注。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8日,波兰华沙,第19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决赛首日,评审团主席加里克·奥尔森(第一排左一)起身致意。中国评委、钢琴家陈萨在列(第二排右二)。视觉中国丨图

角逐艺术桂冠的大赛落幕,钢琴家们的演出季即将开始。当光环褪去,青年演奏者们面对的挑战显然十分严峻。

现在的比赛实在是太多了,仅在国际比赛联盟注册过的比赛中,每年就诞生不知道多少冠军。大概只有专业的发烧友能把他们都记住。所以,靠冠军的头衔吃一辈子,已经是故纸堆里的剧本。更何况往后他们在职业赛道面对的竞争就要来自往届的冠军们了。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个“肖邦参加今年肖赛没进决赛”的梗。话说得挺犀利,只是今人都没怎么听过肖邦弹琴,自然无从评价。但顺着这个闲聊的话题,不难观察到“肖赛”对演奏肖邦作品的评判标准并不是固化和唯一的。评比结果更像是在一定的大赛周期里,评委席经验丰富的顶尖艺术家基于自身观察和体验所形成的共识,一种在演奏观念上的统一调和——即,借助肖邦的人物对演奏者在演奏能力、理念等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最终选出那个当下大家最认同的演奏方式。当然,这也包括大家对选手身上那足以改变未来的一些潜质的信任。

事实上,除了最终的名次外,赞助商和私人的奖励也为肖赛建构了丰富的评价体系(这也是国际级赛事较为普遍的作法),体现出赛制鼓励演奏者在艺术上进行探索和冒险的态度。比如格鲁吉亚的大卫·赫里库利,获得了未赢得决赛的最高分钢琴家奖,奖金6000欧元;中国的吕天瑶获得《e小调钢琴协奏曲》最高分演奏奖,奖金5000欧元;波兰选手彼德·阿莱克谢维奇获得了五项由机构或个人赞助的额外奖励。这些奖项也许很难从市场的角度给予演奏者未来的演奏会多少直接的影响,但它对选手们在压力下仍能完成忠于内心的表达给予了肯定。这份鼓励是每一个艺术家在成长中收获的宝贵财富。

回到眼下,屈指算来留给这届选手们成长的时间并不太多。除非临时性的特邀,或者专门为“冠军”所做的档期预留,按照提前一年或半年这样一般性的排演规律,这一届选手们落地全世界音乐厅的演奏会将从明年中期陆续与观众们见面。以参赛作品为主的音乐会曲目大概率会持续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好让大家一饱耳福。而在下一届从预选赛开始到决赛之间这半年,观众已经进入对新选手的讨论。在目前的市场预期下,同一位钢琴家在同一城市很少连年举办国际巡演独奏会。也就是说,如何规划好当中的这两年半时间,更具体一些,打磨好两套左右的高质量独奏曲目,是青年一代钢琴家们“走出赛场”找到自己的关键。

有毛利齐奥·波里尼夺冠后隐退数年积累曲目的榜样在前,如今的演奏者都很注重平日里对曲目的储备,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而更多已经在乐坛崭露头角,或是在其他赛事上有所斩获的职业选手的加入,大幅提高了竞技的激烈程度,也让爆冷成为小概率事件。选手们开始更加理性地规划着自己的职业路径。以陆逸轩为例,他本就是2015年肖赛的第四名,2018年获得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在参加此次比赛前,已经签约并更换过经纪公司,全年有着稳定的巡演计划,协奏项目的合作者包括哈雷管弦乐团、BBC爱乐乐团等知名乐团,是名职场“老司机”了。此次“回锅”参赛夺冠,与其说是对肖赛的执念,不如说是他在职业规划上的水到渠成之举,相信用心观察的青年演奏者们能从中汲取到适合自己的经验。

曾经有位老师对我说,如果可以的话,请把每一个清晨留给音乐。起初我并不太当真,毕竟那时每天练七八个小时的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工作后理解了哪怕是这样在平凡的每一天里的小小坚持,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如今这届比赛把优秀的年轻人推到更高的平台。他们收获着前所未有的信任、鼓励和盼望,更需要审慎地做好来到面前的每一个选择,坦述心中的所爱。就像罗伯特·舒曼在《C大调幻想曲》乐谱上印的施莱格尔诗句:在纷繁的尘世之梦里,有一个微弱的声响,它透过了一切声音,传向那暗地倾听的人。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山脚下的克莱伯

责编 刘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