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界“王者联盟”,金秋来袭!
发布时间:2025-08-27 19:03:24 浏览量:1
当微凉秋意浸润京城,艺术的暖流正悄然汇聚。国家大剧院即将于今秋至初冬,铺展一场交织着赤诚热爱与深邃艺术哲思的钢琴盛会。本季推出的国际钢琴系列演出,将汇聚叶菲姆·布朗夫曼、米罗斯拉夫·库尔蒂舍夫、皮埃尔-洛朗·艾马尔等多位国际钢琴巨匠,带来风格各异的经典呈现,以及一次次与音乐灵魂的深度对话。指尖之下,万物有声;舞台之上,传奇将至。
“最强音先生”
叶菲姆·布朗夫曼
叶菲姆·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堪称“当代钢琴演奏领域的全能型大师”。他的演奏足迹遍布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等世界顶尖乐团,凭借稳定卓越的演绎,常年跻身这些乐团音乐季的核心阵容;除协奏曲演出外,他亦以独奏家身份,定期亮相于全球最负盛名的音乐厅。其演奏风格兼具德奥体系的结构严谨性与俄罗斯学派的情感张力,总能借由琴音直抒胸臆,直率传递丰沛心绪,情感宣泄如潮水奔涌,极具冲击力。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于2000年出版的小说《人性的污点》(The Human Stain)中,曾收录一段对坦格伍德音乐节某场排练的旁白描述:“随后叶菲姆·布朗夫曼登场了。布朗夫曼,简直像只雷龙!妥妥的‘最强音先生’(Mr. Fortissimo)。他一上场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节奏之快、气势之猛,直接将我心头的阴郁一扫而空。他的上半身格外宽厚壮实,仿佛一股被包裹的自然之力;他就像从马戏团走出的大力士,信步走进音乐棚,而那架钢琴于他而言,不过是用来彰显自己所热衷的惊人力量的、可笑挑战罢了。”
的确,罗斯笔下的生动刻画,恰与评论家对他的评价呼应——布朗夫曼驾驭键盘的能力,宛如顶尖侦探: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却始终低调不张扬。即便拥有惊人的精湛演奏功底,他的表演仍兼具肢体的投入感、情感的共鸣力,而或许最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深层精神内核。
9月4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布朗夫曼的演奏将呈现清晰的风格脉络:上半场聚焦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的两位核心人物,带来舒曼《C大调阿拉伯风格曲》,以及尽显浪漫主义“流动诗意”的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以非常规的五乐章结构见长。二者虽同属浪漫主义阵营,选曲却刻意凸显“个体抒情”与“宏大叙事”的对比,完整展现德奥浪漫主义的两种典型气质。下半场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过渡到普罗科菲耶夫的节奏张力,演绎德彪西《意象集第二卷》和普罗科菲耶夫《降B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让德彪西音画般的朦胧意象,与普罗科菲耶夫节奏和声中兼具冲击力与尖锐感的特质形成强烈戏剧反差。
黄金余晖
米罗斯拉夫·库尔蒂舍夫
米罗斯拉夫·库尔蒂舍夫(Miroslav Kultyshev)始终以“纯粹”为艺术准则,拒绝过度曝光,深耕学派传统,以精湛技法承载深厚情感,成为俄罗斯钢琴学派“黄金余晖”的忠实延续者。
他的钢琴生涯始于浓厚的俄罗斯古典音乐氛围,年少时便展露过人音乐天赋。在学派传承上,他扎根俄罗斯钢琴学派正统教育,先后就读于享誉世界的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附中与大学,接受严格且系统的专业训练。俄罗斯钢琴学派泰斗、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教授亚历山大·桑德列勒是其核心导师,不仅向他传授精湛技法,更塑造了他的艺术审美。此后,他又获俄罗斯钢琴学派集大成者德米特里·巴什基洛夫指点,在技法、音乐感知与情感表达上均实现突破,最终成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继承与守护者”。
2007年第13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斩获当年比赛最高奖项银奖(一等奖空缺);2012年,他又一举夺得蒙特卡洛钢琴大师赛金奖,进一步奠定业界地位。
9月12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库尔蒂舍夫将带来精心设计的曲目:上半场完整呈现肖邦的四首钢琴叙事曲《g小调第1叙事曲》(Op.23)、《F大调第2叙事曲》(Op.38)、《降A大调第3叙事曲》(Op.47)与《f小调第4叙事曲》(Op.52),以此串联起肖邦“钢琴叙事曲”这一体裁的范式确立过程。下半场则聚焦两位俄罗斯作曲大师的钢琴奏鸣曲代表作:斯克里亚宾的《第三钢琴奏鸣曲》(Op.23)与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八钢琴奏鸣曲》(Op.84)。两首作品虽同属俄罗斯钢琴传统,却分别代表了“浪漫主义向现代性过渡”与“20世纪现代钢琴语言确立”的两个关键阶段。
这场音乐会的曲目选择绝非简单的经典堆砌,而是一条清晰的音乐发展线索:从19世纪中叶肖邦的“浪漫主义叙事”,到20世纪初斯克里亚宾“浪漫与现代的过渡”,再到20世纪中叶普罗科菲耶夫“现代性的成熟”,既展现了钢琴音乐从“文学依附”到“本体独立”、从“抒情主导”到“哲思深化”的演变轨迹,也串联起“波兰浪漫主义”与“俄罗斯现代主义”两大钢琴传统的对话。
爱与艺术
皮埃尔-洛朗·艾马尔
皮埃尔-洛朗·艾马尔(Pierre-Laurent Aimard)的姓氏“艾马尔”(Aimard)在法文中,恰是“爱”(aimer,词根aim)与“艺术”(art,词根ard)的巧妙联结合——这仿佛昭示了他一生的使命:以指尖编织“爱”与“艺术”的终身羁绊,这份初心自其职业生涯伊始便从未动摇。
作为当代音乐界的关键人物、跨时代钢琴作品的权威诠释者,他的演奏曾被评价为“创新与传统、现代性与仪式感的相遇”。12岁时,艾马尔进入里昂国立音乐学院,后又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有幸师从作曲家奥利维耶·梅西安,并获其悉心指导;16岁那年,他一举夺得国际梅西安钢琴大赛第一名,初露锋芒。
19岁时,艾马尔的艺术生涯迎来重要转折:他被现代音乐巨匠皮埃尔·布列兹选中,担任巴黎当代乐队(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的首席钢琴师,并在这一职位任职多年。在布列兹的指导下,艾马尔首演了多部当代音乐里程碑式的作品,成为先锋音乐的忠实传播者。
艾马尔与布列兹
艾马尔曾斩获多项国际大奖:2017年获德国恩斯特·冯·西门子音乐奖,以表彰其毕生对音乐艺术的奉献;2022年又夺得丹麦最重要的音乐奖项——莱昂尼·桑宁音乐奖。他的曲库规模在钢琴家中颇为罕见,尤其以对先锋感十足的当代音乐的诠释闻名。
10月8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艾马尔将带来极具分量的曲目:布列兹的《雕刻》《记谱法》(12首钢琴小品)和《第一钢琴奏鸣曲》,以及巴托克的《小宇宙》。面对这些作品颠覆性的技巧难度与审美壁垒,他总能突破局限,实现听觉、思维、情感与肌肉的深度融合。尽管以当代音乐诠释著称,艾马尔对古典名作的演绎同样备受赞誉。他对无瑕音色的极致追求,让其演奏兼具独特质感与优雅气韵;此次音乐会中,他还将演绎拉威尔的《夜之幽灵》。
此外,10月24日与11月11日,两位实力钢琴家还将分别登台国家大剧院,带来钢琴独奏音乐会:
法国钢琴家大卫·弗雷(David Fray)是当今古典乐界备受瞩目的演奏家,曾斩获Opus Klassik年度创新音乐会奖、德国回声古典音乐大奖年度器乐演奏家奖、鲁尔钢琴节青年才俊奖等奖项。此次他将演绎肯普夫改编的巴赫作品,斯卡拉蒂、拉莫等作曲家的经典曲目,以及李斯特改编的瓦格纳作品。作曲家兼钢琴家斯蒂芬·霍夫(Stephen Hough),则将带来贝多芬、舒伯特的德奥古典经典,以及勋伯格、施托克豪森的当代佳作。
鱼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