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音乐评论 ǀ 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圆舞曲

发布时间:2025-08-28 10:20:18  浏览量:1

脏衣袖上的珍贵乐谱 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

——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 》的美学价值探微

向阳光

一、创作背景

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施特劳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之约,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了一首“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男声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尽管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是还从未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格尔纳特创作的。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54号时,把这首合唱曲改编成管弦乐曲,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同年,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该曲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小约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该曲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二、美学分析

《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1867年创作的一首圆舞曲。可以称是一首在全世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圆舞曲,在奥地利被称为“第二国歌”。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在创作时,作者从卡尔·贝克《在蓝色的多瑙河上》一诗的各段最后一行重复句中得到启发: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和柔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婉转,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蓝色多瑙河》原是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歌词是诗人格尔纳特参照上面那首诗的意境写的),在维也纳首演时,听众反映很一般。半年后,小约翰·施特劳斯又把它改编成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的演奏会上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此曲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结构,由序曲、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各部分连续演奏。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序曲由A、B两段组成。

A段乐曲一开头是小提琴轻轻演奏A大调主和弦的颤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使人联想到微波荡漾的多瑙河。在此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徐缓地奏出整首乐曲的主导动机:

1=A 6/8

0 0 135︱5﹒5﹒ ︱ 5 0 513︱ 2﹒2﹒ ︱ 2

这段音乐由木管呼应,连贯优美,活泼轻盈,好像远山的回响,宛如黎明前多瑙河的苏醒,仿佛是穿过晨雾的曙光,生机盎然。河边垂柳舒袖,河面水色蒙蒙,如黛笼纱的远山……黎明时多瑙河的迷人景色,令人神往。

B段速度加快,情绪活跃起来,出现了圆舞曲的节奏。一切都苏醒了,大自然多姿的容颜,尽在水面映现……

1=D 3/4

0 54 5 ︱0 65 6 ︱0 76 7 ︱1 2 3 ……

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映成趣的主题旋律。

第一圆舞曲由A、B两段组成。

A段主题由序曲的主导动机发展而来,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犹如多瑙河水畅流不息,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旁。

1=D 3/4

1 3 5 ︱5 -- ︱5 --︱ 5 0 1 ︱1 3 5 ︱5 --︱5 --︱ 5

B段旋律是节奏轻松、明快的舞曲音调,充满生命的气息。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展现了多瑙河两岸美丽富饶、春意盎然的景象:

1=A 3/4

0 40 30︱ 30 20 20︱0 20 10︱10 20 20︱0 50 50︱6 - 5︱0 50 50︱

2 - 1 ︱

第二圆舞曲由A、B、C三部分构成。

A段在D大调上出现,旋律活泼轻快、跌宕起伏,主题跳跃,层层推进,情绪热情、爽朗,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

1=D 3/4

5︱4 0 5 ︱4 0 5 ︱ 3 - -︱3 2 5︱3 0 5︱3 0 5︱2-- ︱2 1 5 ︱ 4 0

B段转入降B大调,由小提琴奏出婉转、娴雅而柔情的旋律,好似舞蹈者在休息时相互交谈、窃窃私语,与A段形成较鲜明的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乐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极具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3 - - ︱3 4 3 ︱2 1 7 ︱6 - -︱20 0 2 ︱25 6﹒5 ︱5 - - ︱5 0

C段是主题A的再现。

第三圆舞曲由A、B富有对比性的乐段构成。

A段属歌唱性旋律,G大调,主题A是由连续不断的三度和声音程进行, 使这段饶有新意的曲调显得优美飘逸、典雅高贵而又端庄稳重:

1=G 3/4

5︱3 0 3︱3 5﹒4︱3 50 5︱5 - 5︱3 0 3 ︱3 6﹒5︱4 70 7︱7 -- ︱

5︱1 0 1︱1 3﹒2︱1 30 3︱3 - 5︱1 0 1 ︱1 4﹒3︱2 50 5︱5 -- ︱

B段是加快速度的旋转性舞曲,主题以快速和每个乐句开头的八分音符的连奏,使音乐变得欢快,颇富流动性,其旋律流畅愉悦,充满兴奋感,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1=G 3/4

03 43︱32 12 32 ︱21 71 5 ︱54 40 40 ︱40 30 30 ︱

第四圆舞曲由A、B两段组成。

A段主题以分解主和弦上行的旋律开始,节奏较自由,音量减弱。其曲调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充满朝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1=F 3/4

5︱51 35 1 ︱1 7 6︱5 6 70︱7--︱5 6 70︱7 --︱4 5 60 ︱5 --︱

B段的旋律带有强烈的舞蹈节奏,情绪高涨激昂、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仿佛人们在翩翩起舞。又好像是多瑙河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1=F 3/4

5﹒ 4︱5 --︱5 5﹒4 ︱5 --︱5 1 3 ︱4﹒6 7 ︱02 2 3 ︱ 4﹒6 7 ︱

第五圆舞曲由序曲和A、B两段构成。

序曲的音乐短暂而又活泼跳跃:

3 - - ︱4 - 4 ︱5 35 13 ︱50 40 30 ︱3 32 34 ︱30 20 10 ︱

A段的旋律为弱奏,起伏回荡,柔美温情,悠扬动听,由木管与小提琴奏出这一舒展的主题:

1 2 3 ︱4 6﹒ 1 ︱4 6﹒ 1 ︱4--︱4 3 2 ︱3 5﹒ 1 ︱3 5﹒ 1 ︱3 --︱

B段的音乐炽热而欢腾,形成全曲的高潮,在打击乐响亮的音响中,乐队全奏出一个热烈、雄壮的主题:

3 0 0 ︱3 0 0 ︱3 --︱3 57 12 ︱3 0 0 ︱3 0 0 ︱4 --︱4 61 23 ︱4 0 0 ︱ 4 0 0 ︱6 --︱6 5 3 ︱6 - - ︱6 5 4 ︱3 0 0 ︱……

尾声的规模比较大,它依次再现了第三小圆舞曲、第四小圆舞曲及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最后在D大调上又再现了序奏的主要音调,并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收束全曲。

《蓝色多瑙河》这首浸满维也纳人乡土之情的圆舞曲格调高雅,优美动听。乐曲所描写的多瑙河,是欧洲的一条国际河流,它流经东欧各国,贯穿奥地利,河水清澈,景色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