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越久越发现:比起“搞定孩子”,我们更该先“看见自己”
发布时间:2025-09-01 01:16:02 浏览量:1
上周和女儿起争执了——她因为玩具被弟弟碰倒哭闹不止,我耐着性子哄了两句没效果,最后忍不住冲她喊:“这点小事至于吗?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后来才在书里慢慢咂摸出味道:那天我烦躁的根本不是孩子哭闹,而是白天工作没做完的焦虑、没收拾完的家务堆在心里,孩子的哭声不过是个“导火索”。可我却把自己的情绪,都算在了孩子“不懂事”的头上。
《看见孩子》里有句话特别戳人:“父母眼里的孩子问题,往往藏着自己没看见的真实。”我们总想着“如何教孩子”“怎么管孩子”,却很少停下来问自己:我此刻的情绪,真的是孩子带来的吗?我对孩子的期待,是他需要的,还是我没实现的遗憾?
书里一个案例:有位妈妈总逼着孩子练钢琴,孩子抵触,妈妈就觉得是孩子“没毅力”。直到后来反思才发现,自己小时候特别想学钢琴却没机会,于是把这份“未完成的心愿”,悄悄变成了对孩子的要求。我们总说“为孩子好”,可有时候,这份“好”里藏着我们没察觉的自我投射。
最让我有共鸣的,是书里提到的“暂停法则”。当你忍不住要对孩子发火时,先停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现在为什么生气?”“这份情绪里,有多少是孩子的问题,多少是我自己的?”“我真正想让孩子做到的,是什么?”
上次女儿磨蹭着不肯写作业,我刚要发作,突然想起这三个问题。静下心来才发现,我生气的不是她磨蹭,而是担心她写太晚影响我晚上的时间。
后来我蹲下来跟她说:“妈妈刚才有点着急,因为担心你睡不够,也怕耽误自己的事。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能快点写完,你也能玩一会儿,好不好?”没想到他反而认真起来,还跟我商量了写作业的小计划。
原来,养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我们和孩子一起“看见自己”的过程。我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接纳孩子的小脾气;我们看见自己的情绪,才能读懂孩子的需求。
就像《看见孩子》里说的:“好的养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通过孩子,把自己活成更真实的样子。
当我们愿意直面自己的焦虑、遗憾和情绪时,和孩子的心,自然就近了。毕竟,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完美父母”,而是一个愿意和他一起成长的“真实大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