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一个怪现象:凡是用补习班把假期排满的家庭,子女多半成绩平平

发布时间:2025-08-31 17:22:09  浏览量:5

教育这事儿,最怕的就是家长自我感动式的“勤奋”。

你以为把孩子的时间塞满,就是对他负责,其实那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忙碌,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和焦虑。

一. 你填满的不是时间,是孩子的“无力感”

你发现没有?很多家长一到假期就慌了,那种焦虑,比孩子自己考试还严重。

他们把补课、刷题、兴趣班当成了“救心丸”,以为日程表越满,自己就越是个尽职的父母。

说实话,这根本不是教育,这是一种“代理焦虑”的转移。

家长把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对社会竞争的恐惧,打包扔给了孩子,让他用疲于奔命来替自己“赎罪”。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什么意思?就是当一个人(或动物)反复尝试却总也无法改变糟糕的处境时,他就会放弃努力,听天由命。

你给孩子排满的每一个小时,都在潜意识里告诉他:“你不行,你得听我的安排”、“你的感觉不重要,完成任务才重要”。

久而久之,孩子的主动性就被磨没了,他不再为自己的兴趣和成长负责,只为你的日程表负责。

他不是在学习,他只是在“服役”。

二. 真正的成长,都发生在“无聊”的时光里

我有个做投资的朋友,他分享过一个观察,他说,顶级的操盘手,都不是时时刻刻在交易的,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着”——复盘、阅读、思考,等待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

育儿也是一个道理。

你把孩子的假期塞满,就像一个恨不得天天满仓操作的新手股民,看起来很努力,但全是无效操作,最后只会亏掉本金。

这个本金,就是孩子的“内驱力”。

我见过一个孩子,父母从不给他报任何学科补习班,暑假就是让他自己疯玩。他迷上了搭积木,能一个人在房间里安静地琢磨一下午,后来自己对着视频学编程,就为了让他搭的乐高机器人动起来。

你看,他所有的学习行为,都不是来自“你应该学”,而是来自“我想搞明白”。

那些看似被“浪费”掉的自由时间,恰恰是孩子构建自我、发现热情的“研发期”。

他得先有机会感到无聊,才会主动去寻找乐趣;他得先有机会犯错,才会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你给他的空间越大,他内在的能量就越强。

三. 兴趣班的唯一价值:帮他找到那件“眼睛会发光”的事

很多人把兴趣班当成了“技能装备”,以为多学一个,孩子的“战斗力”就强一分。

这是天大的误解。

我女儿小时候,我太太也跟风给她报了钢琴课。结果呢?每次上课都像上刑,弹得愁眉苦脸,练琴的时候全家鸡飞狗跳。

后来我发现,她每次看我修家里的电器时,眼睛都是亮的,会蹲在旁边问个不停。

我干脆停了钢琴课,给她买了一套儿童螺丝刀和一些旧闹钟、旧收音机让她拆。

她开心疯了。

虽然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但她那种专注和快乐,是弹钢琴时从来没有过的。

你看,兴趣班的本质,不是一个培训机构,它应该是一个“试探器”。

它的作用,是帮你和孩子一起,去找到那件能让他“眼睛发光”的事。找到了,它的使命就完成了。至于后面是请家教、参加社团还是自己钻研,那都是后话。

别用兴趣班去“规划”孩子的未来,要用它来“点燃”孩子的现在。

所以说,教育最核心的,不是往孩子脑子里塞多少东西,而是点燃他心里的那团火。

比起帮他“填满”时间,不如守护好他那份宝贵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