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成本600万!谢霆锋自掏腰包补成本,音乐演出还会火?
发布时间:2025-09-01 18:48:16 浏览量:1
2025年暑期档刚过,音乐演出行业就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从6月1日到8月28日,整个演出行业暑期档票房近97亿,其中音乐类演出占了绝大部分,票房接近90亿。
反观影视行业,这段时间一直透着焦虑,两相对比,音乐演出行业俨然成了内娱当下的新风口。
这几年音乐演出的热度一年比一年高,2023年暑期,音乐演出票房才35亿多,观演人次不到600万,场次刚过5000场;到了2024年,票房涨到41亿多,人次突破670万,场次也增加到5500场;今年更夸张,票房快翻倍到90亿,人次直接飙到1300多万,场次也超过了8000场。
能有这样的增长,离不开各类歌手的发力。
像张学友、周杰伦这些陪伴一代人成长的歌手,他们的巡演还是一票难求,五月天更是在鸟巢连开13场,算是开辟了“鸟巢驻演”的新模式。
周深、张杰这些正当红的歌手,票房号召力也很稳;易烊千玺时隔六年再开个人演唱会,二手平台上的门票价格涨了不少,足见顶流的实力。
还有谢霆锋,隔了二十多年重回演唱会舞台,暑期的内地首演也吸引了不少观众。
就连小沈阳、岳云鹏这些喜剧演员,还有那艺娜这样靠“退票应援”出圈的网红歌手,都加入了线下演出的队伍。
如此看来,不管是金字塔尖的歌手,还是中腰部的艺人,都在为这个市场添热度。
但热闹背后,不是所有参与者都能分到蛋糕。
周杰伦这样的顶级歌手,走到哪都是满场,但有些中腰部歌手就没这么幸运了。
今年暑期就有个主办方直接发公告,说某歌手的巡演要取消,原因是票房根本覆盖不了成本,就算接着卖票也没用。
艺人这边说一直在准备,没拿到售票数据;主办方却晒出后台数据,还质疑艺人拿固定秀费,不管票房好坏都稳赚。
本来想这只是个别案例,后来发现最近一年不少演出都用“不可抗力”当借口取消,业内人偷偷说,其实大多是票卖得不好,主办方不想接着亏才停的。
演出行业的合作模式其实就那几种,要么是主办方给艺人固定秀费,赚了亏了都是主办方的事;要么艺人降点秀费,和主办方分票房,有点对赌的意思;还有少数歌手自己当主办方,又拿秀费又分票房,赚了亏了自己担着。
现在很多新资本看到这个行业现金流快,影视项目周期长,钱不好收,但演出和票务平台结算也就两个月,拿到钱就能投下一个项目,就扎堆进来。
可这些新公司大多不懂行,本来想靠着线上流量选歌手,却不知道线上粉丝多不代表线下愿意买票。
有个资深从业者说,他之前看中一个年轻歌手,觉得对方适合开2000人左右的小场子,可人家非要开大型场馆,结果就第一轮赚了点钱,后面根本撑不住,售票平台显示“售罄”,其实是后台操作的,无非是艺人要面子,主办方想炒二手票。
很显然,这些不专业的操作不仅拉低观众体验,也让行业多了些乱象。
演出看着风光,成本其实高得吓人。
有个经纪人透露,她带的歌手一场演唱会成本就要600万,场地、搭建、安保这些大头就不说了,连场馆的志愿者费用都有水分,志愿者到手一天80块,场馆却报400块一天。
张韶涵之前就说过演唱会不怎么赚钱,谢霆锋为了做能移动、能“生长”的舞台,还自掏唱酬补成本。
那个经纪人带的歌手,第一次开演唱会没拿酬劳,就因为想做好舞台,没控制好成本,最后还是亏了。
行业里,500万到上千万的演唱会成本很常见,顶级歌手光秀费就上千万。
本来想靠着开体育场多赚点,可全行业能撑得起体育场巡演的没几个,也就周杰伦、刘德华这些人,他们的票到最后还能涨两三倍,其他歌手的票往往要打折卖。
歌手秀费涨得快,对音乐节影响最大。
今年暑期,音乐节场次占了5%左右,票房却只有5亿多,和演唱会的83亿根本没法比。
有个音乐节主办方说,她本来想做一场音乐节,可算下来成本要3000万,最高票价才600多,得卖几十万张票才能回本,再加上头部歌手档期定不下来,最后只能放弃。
那个经纪人也说,她带的歌手现在去音乐节唱40分钟,秀费就160万,比去年翻了一倍。对歌手来说,去音乐节成本低,还能赚钱,不少人都是靠音乐节的收入补演唱会的亏空。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现在主办方愿意给高价秀费,艺人也愿意接,可等资方发现一直亏,肯定要调整,毕竟能拿高秀费还能带动票房的艺人太少了。
毫无疑问,这个暑期音乐演出行业是火的,但火不代表能一直火下去。
票房近90亿的背后,是中腰部演出取消、新资本盲目入局、成本和秀费高企的隐忧。
行业现在需要的不是继续“野蛮生长”,而是冷静下来,搞清楚哪些歌手真的有票房实力,怎么控制成本,怎么满足乐迷的真实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竭泽而渔”,让这个行业真正健康地走下去,而不是只热闹一个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