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达集团“栋梁计划”助学行动的辩证逻辑
发布时间:2025-09-02 17:15:32 浏览量:2
在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公益实践中,远达集团的“栋梁计划”助学行动以其持续12年的坚守形成了独特样本。从2014年首次出资“栋梁计划”助学行动,到2025年已累计投入1321万元资助459名学子,这组数据背后不仅是简单的慈善捐赠,更是一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辩证实践 ——它既体现了资本逻辑与公益精神的张力平衡,也展现了短期帮扶与长期发展的动态统一,更折射出哲学辩证逻辑原理。
透过这一持续十余年的助学行动,我们可以窥见中国民营企业在公益领域构建的独特辩证逻辑体系。
一、企业利益与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矛盾共生性
远达集团“栋梁计划”助学行动最核心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企业经营与公益投入的对立统一上。作为四川省百强民营企业,远达集团在12年间始终将助学行动作为企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单纯的道德附加项。数据显示,即便在经济波动时期,集团对“栋梁计划”助学行动的投入仍保持增长态势,从早期每年数十万元到2025年的 232.6万元,这种持续性投入打破了公益慈善“锦上添花”的传统认知,构建了“企业发展与公益行动同行”的新型关系模式。
这种辩证统一体现在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集团通过助学行动改善家乡教育基础设施,间接优化了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富顺县捐建远平小学、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举措,既提升了当地教育质量,也为企业赢得了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策支持;在精神层面,远达集团“先做人,后做事”的核心精神通过助学行动得到具象化表达,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竞争力;在价值层面,持续12年的坚持使公益投入转化为品牌资产,据当地政府评价,远达集团的善举“传播的是人间温情和社会正能量,体现的是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这种社会认同又反哺了企业的商业信誉。
二、规模拓展与精准深耕动态平衡发展的辩证关系
远达集团“栋梁计划”助学行动持续12年的演进历程,呈现出清晰的辩证发展轨迹,展现了公益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至精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2014 年项目启动时,主要聚焦于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到2025 年,已形成按录取档次分类资助(每人5万元、3万元和1万元)的精细化模式,覆盖琵琶镇12个村的 65优秀名学子,这种发展既体现了量的积累,更反映了质的飞跃。
时间维度上的辩证性尤为显著。项目初期可能更关注短期的 “救急”功能,即帮助学生顺利入学,而随着时间推移,其长期效应逐渐显现:部分受助学生工作后“从受助者转为助人者”,形成了公益的良性循环;还有些受助者毕业后回到家乡投入乡村振兴,将个体发展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这种“助学资助 —人才培养— 社会反哺” 的时间链条,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原理,每个阶段的目标虽各有侧重,但共同指向“援助今日学子、培育中华栋梁”的长远使命。
空间维度上,“栋梁计划”助学行动呈现出集中化与辐射力的辩证关系。项目长期聚焦于集团发源地富顺县琵琶镇,这种地理集中性使其能够形成深度影响 ——累计修建硬化道路近100多公里、安装路灯1000余盏,在改善教育条件的同时带动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但这种集中性也引发了关于公益资源分配的思考:当有限的公益资源高度集中于特定区域时,如何平衡“深耕”的深度与“辐射”的广度?远达的实践给出的答案是通过示范效应间接扩大影响范围,即“在远达集团的带动下,更多的成功人士纷纷投入社会慈善事业”,这种 “以点带面”的模式实现了局部投入与整体效益的辩证统一。
在资助对象的选择上,项目也体现出动态调整的辩证智慧。虽然公开资料未明确显示其是否像省级“栋梁工程”那样将帮扶重点从建档立卡贫困户调整为“三类户”,但从“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核心标准以及受助学生覆盖12个村的分布来看,其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这种“变与不变”的平衡确保了项目既能精准瞄准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又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三、公益生态中的定位与互动系统的开放性
如果将远达集团的“栋梁计划”助学行动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系统中考察,可以发现其在公益生态链中的辩证定位 —— 既是独立运作的助学项目,又是社会公益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系统开放性体现在与政府、其他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互动中,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公益格局。数据显示,远达集团各类社会公益支出累计超2亿元,这种“政府主导 +企业补充”的模式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产品供给的辩证规律。
远达集团持续12年的“栋梁计划”助学行动已形成了自身特色:一是“情感联结”策略,通过董事长张远平的“大爱情怀”强化与受助学生的精神联系,受助学生朱玉莲 “感谢张伯伯”的发言印证了这种情感纽带的力量;二是“在地性”优势,作为本土企业,其对家乡需求的理解更为深刻,能够快速响应如琵琶镇这样特定区域的教育需求;三是“可持续性”机制,将公益行动纳入企业长期战略而非短期项目,形成了“马拉松”式的公益长跑模式,推动富顺县“教育强县”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受助学生的身份转变现象 ——“有的工作后从受助者转为助人者”,这种转变使公益影响力突破了资金投入的局限,形成了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印证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转化规律。
远达集团持续12年“栋梁计划”助学行动的实践构建了民营企业公益行动的辩证逻辑体系: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上,实现了利益追求与价值创造的统一;在项目发展路径上,形成了规模拓展与精准深耕的平衡;在社会系统中,保持了独立运作与开放互动的张力。从2014年首次助学到 2025 年的持续投入,数字的累积背后是对公益本质的深刻把握——真正的慈善不仅是资金的转移,更是价值的创造与传递,是在坚持与调整、给予与收获、局部与整体的辩证运动中,不断接近“援助今日学子、培育中华栋梁”的初心使命。这种辩证逻辑或许能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公益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公益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价值共创的社会过程。
赵汝周(《成都党校报》原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