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有人称样板戏十年余孽,殷承宗却用钢琴伴唱展现其顽强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5-09-04 21:09:20  浏览量:2

殷承宗,1941 年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这座充满音乐氛围的 “钢琴之岛”,宛如一座音乐的摇篮,为殷承宗开启了音乐之旅的大门。在西方文化的浸润下,鼓浪屿教堂的音乐如灵动的精灵,时常触动着殷承宗的心灵,让他在年幼时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7 岁,殷承宗正式踏上钢琴学习之路,音乐天赋在黑白琴键间初露锋芒;9 岁时,他已能在 300 多人的教堂里自信地举行首次独奏会,弹奏肖邦圆舞曲,甚至还展示了自己改写的《解放区的天》,那时的他,宛如一颗初升的新星,在音乐的天空中开始闪耀。1954 年,年仅 12 岁的殷承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开启了更为系统的音乐学习生涯。1959 年,他参加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凭借出色的演奏荣获金质奖章,这一荣誉让他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钢琴家的潜力。

1962 年,殷承宗在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小提琴比赛中荣获钢琴比赛第二名,这一成绩再次证明了他在钢琴领域的卓越才华,也让他成为了国际音乐舞台上备受瞩目的焦点。1965 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殷承宗,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出色的演奏技巧,成为中央乐团独奏演员,开启了他辉煌的艺术生涯新篇章。此后,他多次与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指挥家合作演出,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留下了无数精彩瞬间。

然而,殷承宗的艺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的文艺领域受到环境的影响,西方音乐及各种作品的演出受到限制,钢琴这一 “西洋乐器” 更是被视为 “资产阶级的产物”,面临着被冷落甚至被排斥的困境。但殷承宗对钢琴的热爱和对音乐的执着,让他决心为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

当时,现代京剧《红灯记》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彩的剧情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这部作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通过一盏红灯,串联起从 “二七” 大罢工到抗日战争的革命斗争史实,象征着工人阶级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精神。

殷承宗敏锐地捕捉到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萌生了用钢琴为京剧《红灯记》伴唱的大胆想法,他希望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将西方的钢琴艺术与中国的京剧文化相融合,为钢琴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让京剧这一国粹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为了实现这一创新,殷承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连续聆听了 200 多张京剧老唱片,沉浸在京剧的世界里,用心感受京剧的韵味和节奏;他虚心向京剧院的老乐师学习鼓点,深入研究京剧音乐的精髓,努力寻找钢琴与京剧之间的契合点。在这个过程中,殷承宗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天赋和创造力,不断尝试和探索,终于成功地将钢琴与京剧的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1968 年,凝聚着殷承宗心血与智慧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在北京首次公演,立刻引起了轰动。著名钢琴家殷承宗与京剧打击乐队默契配合,为《红灯记》中 12 个著名的唱段伴奏,钱浩梁、刘长瑜、高玉倩等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唱,更是为这场演出增色不少。演出中,钢琴的宽广雄伟与京剧唱腔的独特韵味相互交融,既保留了京剧的唱腔和打击乐队的基本特点,又充分发挥了钢琴表现力丰富的特长,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让人们耳目一新。

在《红灯记》的创作中,殷承宗以京剧《红灯记》为蓝本,在保留京剧韵味方面下足了功夫。他巧妙地运用京剧的音乐素材,从旋律、节奏到唱腔特点,都进行了精心的提炼和融合。例如,在《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一唱段中,钢琴的旋律紧密贴合京剧原有的西皮流水板节奏,通过钢琴的演奏,将京剧唱腔中那种明快、活泼的感觉生动地展现出来。殷承宗还在钢琴演奏中模仿京剧的润腔技巧,通过装饰音、滑音等手法,使钢琴的声音带有京剧唱腔特有的韵味,让熟悉京剧的观众一听便能感受到浓郁的京剧氛围。

在节奏方面,京剧的节奏具有鲜明的特点,板眼分明,节奏变化丰富。殷承宗在创作中充分借鉴了京剧的节奏特点,将其巧妙地融入到钢琴的演奏中。在一些唱段中,他运用钢琴的节奏变化来模仿京剧的锣鼓点,通过强弱、快慢的对比,营造出京剧音乐中那种强烈的节奏感和戏剧性。在《浑身是胆雄赳赳》中,钢琴的节奏紧密配合着京剧唱腔,模仿着锣鼓点的节奏型,使整个唱段充满了力量感和豪迈之情。

除了旋律和节奏,京剧的唱腔特点也是《红灯记》创作中传承的重点。京剧唱腔讲究 “字正腔圆”,注重每个字的发音和行腔。殷承宗在创作时,深入研究京剧唱腔的特点,力求在钢琴演奏中体现出这种韵味。他通过对钢琴音色的巧妙处理,以及对演奏技巧的运用,使钢琴的声音能够模仿出京剧唱腔的圆润、婉转。在《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中,钢琴的旋律模仿着京剧旦角的唱腔,细腻而婉转,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保留京剧韵味的基础上,殷承宗大胆运用现代音乐元素进行创新,为《红灯记》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在和声运用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突破了传统京剧和声的局限性,引入了西方现代和声的理念和手法。他运用了丰富的和弦进行和和声色彩变化,使音乐更加丰满、立体。在《雄心壮志冲云天》中,殷承宗运用了复杂的和声进行,增强了音乐的张力和戏剧性,将李玉和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曲式结构方面,殷承宗也进行了创新。他在保留京剧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现代音乐的曲式元素,使作品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他将京剧的唱段进行重新组合和编排,运用了主题变奏、对比等手法,使音乐的发展更加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感。在钢琴组曲《红灯记》中,殷承宗通过对各个唱段的精心编排,使整个组曲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统一的主题,又有丰富的变化。

配器方面,殷承宗同样展现出了创新精神。他在钢琴伴唱《红灯记》中,将钢琴与京剧打击乐队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音响效果。他还尝试加入其他乐器,如小提琴、单簧管等,丰富了音乐的色彩和表现力。在一些唱段中,小提琴的加入为音乐增添了柔和的色彩,与钢琴和京剧打击乐队的声音相互呼应,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殷承宗在创作《红灯记》时,深受拉赫玛尼诺夫和李斯特的影响,巧妙地借鉴了他们的创作手法,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中。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以其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深刻的情感表达和高超的技巧而著称。殷承宗在《红灯记》中借鉴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抒情性旋律写作手法。拉赫玛尼诺夫的旋律常常充满了深情和诗意,能够深刻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殷承宗在创作《红灯记》的旋律时,也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优美的旋律展现出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在《光辉照儿永向前》中,钢琴的旋律抒情而悠扬,将李铁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表达得细腻而动人,与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那种深情的旋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和声运用上,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和声丰富而复杂,常常运用高叠和弦、变和弦等手法,营造出独特的和声色彩。殷承宗在《红灯记》中也借鉴了这一特点,他运用丰富的和声来烘托气氛,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在《血债还要血来偿》中,殷承宗运用了复杂的和声进行,增强了音乐的紧张感和悲愤情绪,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剧中人物对敌人的仇恨。

李斯特的作品则以其炫技性和戏剧性而闻名。殷承宗在《红灯记》中借鉴了李斯特的炫技性演奏技巧,充分发挥钢琴的表现力。李斯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快速的音阶、琶音和八度等技巧,展现出钢琴的强大表现力。殷承宗在《红灯记》中也运用了这些技巧,使钢琴的演奏更加精彩绝伦。在《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中,殷承宗运用了快速的音阶和琶音,表现出革命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使音乐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在音乐结构和戏剧性表达方面,李斯特的作品常常具有宏大的结构和强烈的戏剧性冲突。殷承宗在创作《红灯记》时,也注重音乐的结构和戏剧性。他通过对唱段的精心编排和音乐的发展,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在《红灯记》的高潮部分,殷承宗通过音乐的强弱、快慢变化,以及旋律和和声的对比,将李玉和与敌人的斗争场面展现得紧张激烈,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