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期|罗雪迩:让世界更好地“听见”中国
发布时间:2025-09-08 16:50:04 浏览量:1
罗雪迩
罗雪迩,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留美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曾获西南大学第五届“兴明青年教师奖”、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美国华盛顿音乐家协会会员、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理事、重庆市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重庆市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各类项目10余项。
“音乐就像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直抵心灵。”
如今,从美国学成回国的罗雪迩已在巴渝大地扎下根来,怀揣着对音乐艺术的无限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血深耕力行,谱写着一曲文化传播与立德树人交相呼应的协奏曲。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音乐教育的薪火、民族音乐的基因、文化传承的使命,在我身上就像重庆的立交桥那样,层叠盘旋,汇聚成一股磅礴深情的生命交响。”
罗雪迩
音乐与家乡皆为“初心”
热情大方、开朗豁达——出生在重庆的罗雪迩身上有着不少典型的“山城”特质。
5岁那年,罗雪迩开始接触童声合唱,从此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小我就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用音乐感染感动更多人。”罗雪迩说,小时候,每当耳边响起音乐旋律,她的世界便仿佛被一层神秘绚烂的色彩所覆盖。
在家庭熏陶和个人努力下,罗雪迩对音乐的热爱愈发强烈,单纯的鉴赏和表演很快就无法满足她的追求——她决定将音乐作为自己的专业。
尽管在国内的专业训练为罗雪迩打下了坚实的声乐基础,但进入高阶学习阶段后,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科学发声、咬字韵律、情感处理等方面的不足。
有差距怎么办?一次,在与一位欧洲音乐家交流时,罗雪迩发现对方由于与曲目本身有着天然的文化语境贴合,在气息与情感的处理表现上十分完美。这让她备受震撼,也因此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美声源自西方,我想去国外系统地学习更本源的音乐体系。”她回忆道。
于是,2011年,罗雪迩踏上海外深造之路,决心在大洋彼岸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初到美国时,罗雪迩刚刚19岁。年轻的她充满活力,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然而,真正的挑战很快就在课堂上显现出来。罗雪迩说:“声乐课堂里的专业术语成了最大的障碍。”虽然在国内提前进行了语言准备,但真正到了美国大学的课堂上,老师频繁使用的专业术语还是时常让她一知半解。
“有段时间我需要在课上录音,课后对着词典逐句回放翻译,常常熬到深夜。”罗雪迩把这段经历比作一段“痛苦又快乐的修炼”。好在她非常善于捕捉老师的动作示范,加之语言环境的不断浸润,很快便跟上了节奏。
在美国的8年,罗雪迩先后于东新墨西哥大学、迈阿密大学(佛罗里达州)、美国天主教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逐渐从一个“音乐爱好者”成为一名“音乐专业者”。系统的专业训练和文化滋养让她对演唱技巧的掌握更加精准,对音乐艺术的洞见也愈发深刻。
“在美国的学习经历,让我对音乐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我来说近乎是一种认知的重塑。”罗雪迩说。
美国的音乐教育十分重视情感在音乐中的传递输出。一次,罗雪迩在参与一场歌剧排练时,全程将精力投入对技术细节的处理。但排练结束后,导演却没有对技巧给予任何点评,而是让她反思“你是谁?你在哪儿?你在做什么”。这3个问题让她深刻认识到:音乐的核心始终是情感的真实传递与共鸣。
这次经历让罗雪迩对音乐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但那时的她还没有意识到,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她将把这一观念深植并贯穿于她音乐教育实践的始终。
在外留学的8年间,罗雪迩的声音离世界的舞台越来越近。她曾参演歌剧《修女安杰丽卡》《韩赛尔与格蕾特》等,获得业内权威人士及专业媒体的高度评价;多次受邀参加中国驻美国使馆新春演出等活动,受到使馆领导的肯定。
异国求学的岁月不只精进了罗雪迩的专业,更淬炼了她的“初心”。她感受到来自歌喉深处最执拗的共振,是来自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涛声,是来自重庆家乡最本真的情感回响。
于是,博士毕业后,罗雪迩选择回国发展。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回国本来就是我最初的选择,不管是对音乐艺术的执着,还是对故乡热土的眷恋,都是召唤我归来的‘初心’。”
罗雪迩在国家会议中心演出,演唱歌曲《祖国,我的最爱》
在音乐讲台种下“梦想”
“音乐,会通过表演获得灵魂与升华。”作为一名音乐专业工作者,舞台表演是罗雪迩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美国学习期间,她就曾在华盛顿、迈阿密、波塔利斯等地举办了10余场个人独唱音乐会,还在各类国际赛事中斩获佳绩,在世界舞台发出响亮声音。
但罗雪迩认为,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才能让世界听到更多更好的中国声音。”
有一年临近春节,罗雪迩走在华盛顿的街上,路旁的音乐厅里传来一位歌者演唱中国歌曲《茉莉花》的歌声。“演唱者是个美国人。”她回忆道,虽然他的中文发音有些生硬,但把“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的温柔唱得细腻至极。
“如果现在外国人都能把中国歌曲唱得这么好,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多人把中国声音传播得更广?”那一刻,罗雪迩便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决心:“我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怎么把歌唱好,还要教会他们读懂歌声里的‘文化密码’。”
于是,2019年,罗雪迩一回到重庆,便把目光投向坐落在重庆北碚的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办学优势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不仅有专门的音乐专业教育机构,还承担着培养音乐专业师范生的职责。这样的资源积累为罗雪迩实现自己的音乐教育理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或许我能在这里播撒更多音乐的种子,甚至把这些种子传播到更多地方。”
在美国的学习经历对罗雪迩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影响。美国的音乐教育十分重视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同时突出对个体的启发赋能,她将这样的理念和中国音乐教育中注重文化融入与传承的特点进行了融合,主张“以情感为魂、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翼、以实践为桥”的音乐教育路径,让音乐教育成为“唤醒情感、传递文化、激活创造、滋养创新”的生长性场域。
“声乐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的身体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乐器’。”罗雪迩认为,如何精准挖掘每个“乐器”的独特性,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式,助力他们在专业上快速成长,是需要用毕生精力去探索的教学命题。
目前,罗雪迩在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主要从事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等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她把大量精力花在对学生的“精细化”指导上。“我会先亲自示范,然后再让学生从站姿到气息、从口型到共鸣,一点点感受身体的配合,再根据他们的问题逐个调整。”
同时,教学过程中罗雪迩还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体悟音乐情感的基础上再用歌声传递情感。
几年前,罗雪迩接到了学校新年文艺晚会的演出任务,内容是与学生们一起合唱红色歌曲《我的祖国》。“起初,我们排练了很多次,总感觉虽然演唱技巧都到位了,却始终缺少点什么。”
很快,罗雪迩便发现问题的症结:很多学生在演唱时缺乏与歌曲的情感联系,几乎没有投入太多情感。于是,她召集同学们来了一场观影分享,和大家一起观看了曲目的出处——电影《上甘岭》,并播放了西南大学杰出校友袁隆平院士用小提琴演奏《我的祖国》时的影像资料。“不少同学当场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罗雪迩回忆道。
这次活动既加深了同学们对歌曲本身的情感认同,还让大家深切体会到革命先烈和老一辈科学家真挚的爱国情怀。当天的演出也因此非常成功,罗雪迩和同学们的真情演唱成为了演出当晚的“高潮”。
对个性的关注、对情感的聚焦,罗雪迩用自己对音乐教育的理解,在西南大学的音乐讲台上播撒着自己的教育梦想,也浇灌着更多学子的音乐梦想。在罗雪迩的指导下,学生们累计获各级别声乐比赛奖项37项。她说:“看到学生们收获成长,我想在教室、讲台的点滴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巴渝大地唱响“文化”
“音乐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罗雪迩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她的职责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去创造演绎优美的音乐,还要让学生学会在音乐中体悟文化,同时又在音乐中唱响文化、传播文化。
到西南大学任教后不久,罗雪迩便选择到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接受更加系统进阶的科研训练,为更好地传播音乐文化打下基础。
“我的研究初衷,就是希望中国的音乐能更好地被世界听到。”因此,罗雪迩的研究十分聚焦,重点关注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音乐文化传播等领域,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艺术课程体系构建,探索红色音乐文化融入新时代思政课程路径,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罗雪迩与学生在教学音乐会上合影(“佳音绕雪,声声入迩”——罗雪迩教学班实践音乐会)
在教学过程中,她坚持将研究理念、成果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积极探索音乐与“大思政课”的交叉融合,推进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并从音乐教育视角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中外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外国歌剧咏叹调……这些都是罗雪迩教学班实践音乐会上的“常驻”节目。在罗雪迩看来,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去年,为了响应国家建设和美乡村的号召,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罗雪迩带着学生一起来到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为当地创作村歌。
“村歌是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罗雪迩把这项工作比作一次“将音乐扎根土地、以艺术点亮乡村”的文化实践。
在创作过程中,罗雪迩带着学生们一起走街串户,到村民们家中“唠家常”“听故事”,收集村歌素材,和村民们一起开展“共创”,过程中也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村里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是同学们却有很强的获得感。”罗雪迩说,当创作的歌曲最终被村民们唱响的时候,创作团队的每个人都自豪到热泪盈眶。村歌的创作经历让学生们读懂了“音乐的重量”:它能把乡村的故事唱成歌,把村民的期盼谱成旋律,更能让文化的根在歌声里扎得更深……
用音乐传播文化,罗雪迩始终以艺术实践深耕文化传承:她曾策划了“渝侨共筑中国梦·重庆侨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演出”,在巴渝大地向世界唱响中国乐章;演唱合川文旅主题歌曲《江城之恋》,让钓鱼城的史诗气象、涞滩古镇的禅意韵味成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符号,助力地方文旅产业内容升级;演唱歌曲《逆行为春归》,以时代命题为创作内核,彰显重庆人民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忠勇精神,歌曲在重庆电视台展播并在中国侨联有关栏目展演推发,让重庆的英雄形象通过音乐载体,随旋律传播四方。
2024年,罗雪迩作为重庆70位杰出女性代表之一入选《重庆女性人物影像展》。多年来,她的艺术足迹不断走向更大、更广阔的舞台。她曾代表重庆市参演庆祝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联欢晚会,受邀担任重庆市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委;她的歌声曾一次次在重庆大剧院、国泰大剧院等舞台响起;在各类音乐赛事和活动中,她更是屡获佳绩。满当当、沉甸甸的荣誉,见证着她用音乐书写的精彩人生篇章。
“未来,我还会继续坚持我的初心梦想,用音乐唱响更多中国故事,也用教育培育更多‘音乐使者’。”中国与世界,教室与舞台……在巴渝这片热土上,罗雪迩正用最朴实动人的旋律奏唱着一个青年艺术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回首走过的每一步,罗雪迩坚定而又自信,仿佛有一种力量牵引激励着她一直向前。这股力量是什么?罗雪迩认为,那是一种坚守,是在纷繁成长道路上对梦想目标的坚持向往;那是一种热爱,是在生命发展征程上对艺术事业的深沉情感;那更是一种责任,是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与祖国、与人民、与社会的同频共振。
当初心梦想在行动实践中愈发坚定,这部关于“大我”与“小我”的青春乐章定会更加动人响亮。(作者系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雷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