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以音乐致敬历史 原创歌曲《何其有幸》在沪首发

发布时间:2025-09-10 08:46:22  浏览量:1

作为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的首个艺术成果,上海歌剧院原创歌曲《何其有幸》单曲及MV,9月9日首发,在央视频、学习强国、QQ音乐等多平台全面上线。这首歌曲由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宋倩演唱,词作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杨启舫作词,中国歌剧舞剧院驻院作曲家、音乐制作人杨一博作曲并编曲,通过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用歌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作为首批入选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首批高层次人才的艺术家之一,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宋倩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首要的使命担当。而作为一名歌者,用自己的歌声唱出时代脉搏、弘扬民族精神、表达人民心声,更是我始终不变的艺术初心。”

谈及演唱体会,宋倩告诉记者,《何其有幸》在于八月中旬在北京完成录制,在录音时,她没有用‘高音炫技’去诠释的歌,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声音,心与心的对话,柔中带刚地把‘何其有幸’这四个字里藏着的感动、敬畏与珍惜,唱进每个人的心里。“何其有幸”不再是一句单薄的感叹,而成为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原创歌曲《何其有幸》MV还特别特邀到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题写曲名,遒劲有力、从容稳健的触笔中,通过书法创作与音乐对话,是以笔墨呼应旋律,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共同表达对先烈的敬意与时代的感恩。

这首歌词,从苏州河、老弄堂、旧街巷这些在特定年代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写到霓虹、白玉兰、长夜未央等新时代上海的繁华景象,在故事中完成一段聚焦于上海的时空跨越。词作家杨启舫投入了很大的创作热情,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凝炼出了“民族精神、上海故事、国家大义、沪上气质”这十六字原则。“这首原创歌曲既是回望历史、讴歌英雄,也是对上海这座城市厚重红色历史的一种致敬。我们希望通过这短短的4分多钟,展现上海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彪炳地位,并通过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彰显前辈流血牺牲的价值和意义,从歌声里看到和平与未来的美好。”基于这些考虑出发,杨启舫从创作视角上寻求突破,几易其稿,最后决定以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当代年轻人视角来表现这个宏大的主题,并以《何其有幸》这样一个小的切口破题,通过演唱者内心独白式的娓娓道来,告诉大家生逢盛世的小确幸以及对先辈牺牲的缅怀与感恩。

接到创作邀约的作曲家杨一博同样没有速速落笔,“应该将‘呼吸感’作为旋律的核心,让它更自然、更贴合情感的起伏,我不希望让‘何其有幸’只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藏在心里、带着温柔的真情实感。”

作为制作人,杨一博还完成了作品的编曲配器工作,并邀请国际首席爱乐乐团的演奏家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赵坤宇老师联袂演奏,为这份“温柔”注入最准确的“时空的厚度”。弦乐群是整首歌的“底色”,小提琴的细腻与大提琴的厚重交织在一起,像一条绵密悠长的历史长河,静静承载着过往的故事;而穿插其中的小提琴独奏,又像是当下我们望向历史的目光,清澈、灵动,带着对过往的敬意与思考。“我们不想用宏大的叙事去说教,而是希望通过一段旋律、一句歌词,让大家在不经意间想起,今天我们脚下的土地、享受的和平、拥有的幸福,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那些曾经为这片土地奋斗过的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颂华表示,“我们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资助项目,根本目的就是搭建好人才成长发展的平台,为像宋倩这样有理想、有才华的优秀艺术家提供坚实的支撑,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投身于艺术创作与创新。《何其有幸》作为该项目孵化的首个成果,紧扣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很好地兼顾了深刻的主题思想、精良的艺术品质与真挚朴实的情感表达。它证明了我们支持原创、鼓励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未来,艺术中心将继续履行好我们的职责,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艺术人才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