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文字留存了当下的心境
发布时间:2025-09-10 17:33:21 浏览量:2
截至 晚上22点45分, 今日共完成41件事情,涵盖运动、学习与内容创作三大板块,节奏充实且有序。 在运动方面,今日以徒步形式完成了日常锻炼,累计行走16077步。徒步路线串联起多条城市主干道,从春园路出发,依次途经新华路、朝阳路、人民路、长虹路,最终沿建设路步行回家。途中不仅感受了不同路段的街景变化,也在慢走中放松了身心,为一天的生活注入了活力。学习提升上,依托《学习强国》平台进行了知识积累,共收听阅读13条信息,其中《六个长寿的生活小习惯》一文让我印象深刻,文中提及的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内容,为健康生活提供了实用参考,其余信息则涵盖时事、文化等领域,进一步拓宽了认知边界。 内容创作领域,今日完成了5篇内容的输出并发布至微头条。其中包括1篇图文结合的日记,详细记录了当天的生活片段与感悟;另有4篇“伍歌心语”,以简短精炼的文字分享了对生活、工作的思考,通过文字记录与传播,留存了当下的心境,也与他人形成了简单的思想交流。
第一篇:参加旅游线路推介会(2025-09-04 14:24·头条新锐创作者)
上午,本来我计划写两篇微头条,老婆说,别写了,跟我一起参加一个旅游线路推介会,中午还能吃到免费的午餐。
我想,近期也准备出外玩一玩,也就跟着老婆到了一家酒店。
果然,参会的有近百人,不过大多都是老年人。主持人是个年轻小伙,他介绍了两条线路。一个是到越南的,费用599元,一个是到河南的,费用1299元。
会场很活跃,一会儿请爱唱歌的老人到台上演出,一会儿主持人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家踊跃答题,答对的,赠送一支洗脸霜。
只要在现场交了报名费的,再赠送一个健康手表。
推介会结束,组织者还给参会人员安排了10桌午餐。
因为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推介会。我有两个疑问请友友们帮我答疑解惑。
一是到越南游玩说明已出了国,为啥比国内河南的费用低?
二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次没有报名的人员仍然安排了午餐。这笔费用谁来出?
第二篇:旅游行业潜规则趣事(2025-09-04 16:37·头条新锐创作者)
在公交车上,听见这样的一个旅游行业潜规则的故事。
有一家姊妹六人,大姐一直在为一家旅行社联系业务拉人去游玩。这就少不了她的5个妹妹及妹妹婆家的一些人。
起初,妹妹们都是利用公休假或节假日零零碎碎的跟去一起游玩。近年来,妹妹们都陆续退了休,出去游玩的机会也多了。像国外的马新泰以及越南、韩国以及国内的新疆、云南等地都在大姐的安排下玩的尽兴。
时间长了,妹妹们就发现了端倪。她们不再听大姐的安排,而是拉一些亲朋好友介绍给旅行社,从中也得到“恩惠”。也就是旅行社送一些米油之类的犒劳。
虽然旅行社老板事先知道她们是亲姐妹,但碍于情面也没告诉大姐。时间长了,大姐知道后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但想到都是一家人,也不好直接发作。她不能因为这个旅游行业的潜规则,把原本和睦的姐妹关系变得有些裂痕。
后来,大姐为了维护家庭和睦,和妹妹们一起商量出一个分配方案。以后拉来的游客,按照每个人的贡献程度来分配“恩惠”。
从那以后,姊妹六人又恢复了往日的和睦,大家在旅游的圈子里“奋战”,不仅自己玩得开心,还能从旅行社拿到应得的“犒劳”,把旅游这件事变成了姐妹们共同的“事业”。
第三篇:第一次乘坐25路公交车感受(2025-09-04 17:38·头条新锐创作者)
朋友在郊外包下了一块地,说是在25路公交车的终点站,让我去看看种些啥合适。我也不好拒绝,就乘坐了25路公交车直奔而去。
这条线路是从市区水果市场通往郊外的,平时也没机会乘坐。上了车,人不多,车厢里不算挤,靠窗的位置还空着,我赶紧拉着扶手挪过去坐下。
司机师傅开得稳当,起步停车都没太晃。我旁边坐了个老阿姨,手里拎着刚从菜市场买的菜,塑料袋里的黄瓜还带着水珠,她跟我搭话:“这趟车从樊城到襄城,路过好几个大菜场,买菜方便得很。”
车慢悠悠往前开,窗外的景儿跟放电影似的。我是从中间站长虹桥北站上的车,一路还要经过图书馆、琵琶山、白云村、湖北文理学院等20个站,终点站是尹集。在图书馆馆那站,上来一群跳完广场舞的大妈,手里还攥着折叠扇,嘴里哼着《襄阳谣》,嗓门亮堂得很。我看着窗外,路边还有卖糖葫芦和吹糖人的摊位。
更有趣的是,这个场景也被车上的一个小孩看到了,于是哭着喊着要下车吃糖。抱着孩子的奶奶哄了半天没见好。旁边的年轻妈妈坐过来,给了她一块巧克力才算止住了哭声,引得旁边的大人们一阵笑。
快到终点站时,我往车门挪。司机师傅从后视镜里瞅见了,轻声说了句:“慢点,别慌。”下车的时候,风里飘来路边菜园的果味,我回头再看25路,它正慢慢悠悠转过一道弯,向城里的方向驰去,车后身“春城路东一一尹集”的六个大字,让我们清晰的记下了25路公交车的始发点到终点站来回的线路。
这趟车啊,是联系着城乡的一条纽带,一边载着乡村里的柴米油盐和水果,一边载着一城人的烟火气,坐一趟,就像把襄阳的日子过了一小段似的。
第四篇:在生活中学着和“泥沙”相处(2025-09-04 20:22·头条新锐创作者)
毕淑敏在《泥沙俱下的生活》中写到:“泥沙俱下、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这话说的太实在了。
作为成年人,谁没经历过那种“事儿赶事儿”的日子呢?早上要忙着送孩子上学,上班时又被领导催着交报告,闲暇时,还得惦记着给老家父母打个电话问近况。这些杂七杂八的事堆在一起,就像水里的泥沙,看着乱哄哄的。
以前总觉得生活该是顺顺当当的,遇到点“泥沙”就烦躁。现在想想,哪有那么多“纯净水”啊。那些好的坏的、甜的苦的混在一起,才是日子本来的模样。就像小时候玩沙子,越想把细沙和粗沙分开,手忙脚乱的,倒不如捧起一把,感受它们在指缝里流动的劲儿,反而踏实。
说到底,在生活中学着和“泥沙”相处,日子反而过得更有滋味了。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