浥尘伙伴社团:一年级的孩子,不可过早贴标签
发布时间:2025-09-10 16:44:00 浏览量:2
浥尘伙伴社团
昨天晚上吃晚饭的时候,今年新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无意间提到了一件事。
他说班里有一位小朋友,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课,老师提醒了还是做小动作。
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过的一部某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正是云南某小学一年级新生刚走进新校园的一些小学生活片段。
大部分孩子虽然刚刚接触小学生活,但是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还是比较能够适应坐在教室里学习这样一种环境的。
对于老师的提问、指令和要求,绝大多数孩子基本能做到按照老师的想法行动。
当然最开始孩子们肯定是有一个熟悉和适应过程的,比如需要老师提醒两次才会去做。
这些都是正常的。
不过在这部纪录片中,摄影师却恰巧拍下了一位正如文章开头说的,行为举止有些异常的孩子。
在纪录片中,这个孩子不断地和旁边同学说着话,又不断地转头,却根本没有在听老师在讲话。
即使老师多次要求他不要说话,应该认真听老师讲,还是没有任何效果。
此时纪录片的旁白介绍,说班主任老师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准备在课后向家长确认情况。
在影片的最后,为我们揭开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个有着行为异常的孩子,没想到就是这所小学的某位任课老师的孩子,据说是自闭症儿童。
虽然在影片结束前,没有交代孩子的后续,但是这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孩子,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孩子,他在刚进到一个新环境时,心理上要么是害怕恐惧的,要么是好奇兴奋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总之内心的不安,总会通过一些特殊的行为动作来表现出来。
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在开学前一个晚上,兴奋地没有睡好,结果起晚了,差点迟到。
亦或是反过来,起了个大早,早早地就想准备去上学,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到了课堂上,那就更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状况都有。
即使有的孩子爱说话,有的孩子爱做小动作,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都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
因此我们不能随便就给孩子们贴上标签,不管是所谓合理标签,还是不合理标签。
那么对于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们来说,其实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注意力问题。
绝大多数孩子,在进入学习状态的早期,实际基本上是注意力的问题。
我们要知道,注意力实际上是一个人非常宝贵的资源,它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可以持续地做成某件事,包括学习、吃饭等等各种行为。
一个孩子如果注意力不集中,那么不光是无法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会影响到他的其他方向,比如运动、生活自理、思考问题、和其他小朋友互动等等。
针对像刚刚入学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水平可能并没有那么高,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去训练他,以此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水平。
关于注意力训练,可能有些家长有误区,比如认为让孩子学画画、学弹琴,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水平。
其实我们说,单纯做某一个艺术培养,提高注意力水平可以,但效果却非常有限。
我告诉大家,有几个注意事项以及简单方法可以比较有效地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你可以试试看,当然如果想要更有效,还是需要通过专门的训练。
第一,在孩子7岁之前,也就是学龄前,父母应该减少家庭负面因素。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简单的讲,就是在7岁前,父母应该尽量少用打骂的态度行为对待孩子。
当然这是个度的问题,不是说不可以打骂孩子,而是说尽量减少刺激孩子。
在一些必须的规则化训练原则的前提下,打骂也是有必要的,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某些规则是不可逾越必须要遵守的。
然后我们说,除原则性问题之外,我们父母应该尽量减少刺激孩子。
第二,通过生理刺激来提升专注力。
我们可以给予孩子认知引导,对前额叶进行各种刺激训练。
比如,你可以手拿一根彩色布条,在空中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然后让孩子的眼睛跟随着你画的轨迹走。
重复多次,然后再让孩子模仿你画轨迹,再重复多做几次。
还有,就是通过让孩子想象一个东西,比如一个杯子,然后让他将这个东西旋转,再想象一下旋转后是什么样子。
还有很多训练方法,都可以慢慢地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特别是配合音乐治疗的方式,效果会非常明显。
因为音乐治疗方案比较复杂,一两句话未必能讲清楚,在我们浥尘伙伴社团中有比较完善的整套儿童青少年专注力音乐训练方案。
当然,对于音乐治疗不了解的人可能认为就是让孩子听听音乐,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如果只是听听音乐,那么几乎每个孩子从小都听过儿歌,却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一定能够拥有良好的专注力。
音乐治疗的原理,是通过音乐符号仪式化的方式将能量内化注入到心灵中,说白了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给孩子心理上赋能。
所以说,并不是简单单纯地听音乐,而是有很多种接合实际情况做出的训练形式,甚至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编曲都是有的。
如果你感兴趣,请点赞关注我,务必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