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他们,用音乐与古籍守护民族记忆

发布时间:2025-09-11 09:55:03  浏览量:1

【编者说】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回望抗战岁月,有一群特殊的“师者”令人动容。他们以黑板为阵地,用知识作武器,在烽火中坚守教育初心,用文化火种照亮民族救亡之路。在致敬师恩的暖流中,这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担当从未褪色——它既是对过往“烽火师者”的最好告慰,更是我们今天以青春赴使命、以行动践初心的不竭动力!

读懂党报,洞察未来。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党报领读员高清扬。

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迎来第41个教师节。9月1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发文章《大地铭记·不朽的战歌》。文章为我们讲述了《黄河大合唱》这部诞生于窑洞的民族交响如何传遍祖国大地,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音乐史诗,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鲁艺的音乐系教师是如何与朋友一起创作出这部史诗的。

1938年冬天,冼星海来到延安鲁艺任教,彼时的延安物资匮乏,连完整的乐器都难以配齐,但他深知,音乐是唤醒民众最有力的“教材”。1939年初,得知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长诗《黄河吟》,冼星海当即决定为其谱曲。接下来的六天六夜,窑洞的油灯映衬着他忙碌的身影。

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曲谱终成,这部包含《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等8个乐章的作品,首次演出便点燃了整个延安,观众挤满走廊窗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歌声响彻礼堂。此后,这部作品“口口相传”,从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音乐号角”。周恩来同志盛赞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而他作为教师,早已将抗日信念融入每一堂音乐课,让学生们明白:旋律里藏着家国,歌声中承载力量。

同一时期的上海“孤岛”,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郑振铎,则在另一条“战线”上坚守教师使命。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全国图书损失近9000万册,民间藏书更是遭遇灭顶之灾。面对“走还是留”的抉择,郑振铎选择留下,他要守护的,不仅是自己收藏的近2万册古籍,更是民族文化的“根”,是千年沉淀、融入民族骨髓的文化之魂。

日军曾组织掠夺文物,每个师团配“兵要地志资料班”,提前拟好“没收清单”,上海旧书业因古籍成为“硬通货”,处于畸形繁荣。郑振铎携“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同仁,冒着被监视的风险,以个人名义秘密交易,在商战与谍战间抢救文献。他曾写下“时刻在敌人魔手巨影里生活”,却屡屡“从劫灰中救回典籍”。前4年他搜罗1.5万余种宋元善本、明清精椠,后4年他隐姓埋名、典衣节食,整理“文化火种”。在他心中,教师不仅传知识,更要守文脉,留住典籍,便是留住民族记忆与抗战底气。

从延安窑洞的音乐课堂,到上海“孤岛”的古籍书房,冼星海以旋律育人,郑振铎以典籍传薪。虽“讲台”不同,却同守教师初心,危难时,用文化唤醒力量,以坚守传递希望。

今天我们庆祝教师节,不仅是感谢身边传道授业的老师,更是要铭记那些在特殊岁月里,以特殊方式“育人”的先辈。如今,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从课堂里的每一次求索,到生活中的每一份担当,都是我们对先辈的告慰、对时代的应答。让我们以青春为笔,以奋斗为墨,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上,写下属于这一代人的坚守与荣光,让烽火岁月里的精神之光,在新时代的天空下愈发璀璨,照亮我们未来前行的每一步!

今天的读党报就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感悟,欢迎在下方留言和我们一同分享。我们下期再见。

延伸阅读:

《大地铭记·不朽的战歌》(《人民日报》2025年9月1日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