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晋剧音乐前辈周镛
发布时间:2025-09-11 20:16:06 浏览量:1
周镛(1884—1970)乳名酉儿,山西省祁县西关村人。他从小就酷爱拉胡胡,十七岁时已受到票友们的称赞,十八岁,在祁县东观镇从商期间,常与当时的著名票友在一处闹票儿,技艺不断长进。他欣闻锦梨园的胡胡手印财主颇有名气,便拜其为师。后来,他与著名鼓师“狗蛮”师傅多次在一起搭班,共同研究中路梆子音乐。
周镛在民国时期,曾搭过自诚园、祝丰园、保盛班及河北省张家口的一些中路梆子戏班。抗日战争时期,还搭过榆次新生剧团前身的戏班。后因妻死回家,又参加了祁县戏曲研究社。周镛是该社中研究胡胡的主导者。从20世纪20年代起至40年代左右,为祁县戏曲研究社的极盛时期。日寇投降后,外地成员分散,搭了职业剧团,本县的成员则成立了祁县工农晋剧团。周镛成了此团的主要胡胡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该剧团改组解散,周镛因年老,不再出山。
周镛一生刻苦钻研,用心探讨,博采众长,一丝不苟。不论在丝弦为唱腔的伴奏方面,或曲牌同动作表情的配合方面,以及文武场音乐的协调方面,都很有讲究,且有所改进。经过多年的伴奏实践,他终于成为中路梆子音乐知识渊博、精通胡胡的高手。因为他对艺术从不保守吝啬,所以有不少戏曲爱好者远道慕名而来,向他求教。如已故的中路梆子须生大王丁果仙,就曾拜访过他。当他八十四岁时,对以往所学的戏曲知识,尚记得清清楚楚。
周镛在曲牌的运用、衔接上是有所改进的。如《送灯》一剧中,“花梆子”向【三块瓦】的过渡,是这样的:“五字花梆子”一声小锣,以“6 5 6 1 2 3 6 7 6 5 3 2 28 1”,下接【三块瓦】的“3 2 1 2 1-(下略)”的过渡改进,便出于他手。这样,使人听起来感到舒畅自然而不觉生硬,可谓改得十分巧妙。又如在《卖水》《少华山》等剧中,他对曲牌连用的衔接,是下一支曲牌首句开始的第一个音符,要同上一支曲牌尾句末一个音符相同,才可衔接连用。这样的过渡,顺畅自然。
在戏曲中运用丝弦曲牌,周镛总要按照剧情内容、演员的内心表现和动作的紧慢,以及时间的长短等,经过严格的选择,力求二者相吻合。如《拣柴》中,【苦相思】套了【纺棉花】“花梆子”之后,又用了【锦色鸡】等丝弦曲牌,就是按照上述要求安排的。
周铺在【苦相思】曲牌的研究上,造诣精深。1951—1952年间,韩子谦担任山西省人民晋剧团的导演时,为了排《双蝴蝶》,曾多次专程从太原到祁县向周镛请教。其后,又将周镛请到太原作具体指导,哪句该用哪个【苦相思】,都作了具体安排。演出后,不但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而且也为同行所折服。
周铺不仅精通传统曲牌,而且往往要作改革,如【小苦相思】,他就改得很多。周镛还与“狗蛮”师傅共同研究,把当时的唢呐曲牌与丝弦曲牌各曲牌应在哪个剧目或何种动作下使用、如何运用等原则都作了具体规定,对不完善的曲牌,都作了适当的修改。他们还创作了一些专用曲牌,如《蝴蝶杯》中的【开门迎客】,由原来的拜场,改为新设计的【开门跑】。中路梆子文武场音乐的底号,向来各自为政,互作贬斥。他们通过多年研究,取长补短,择优而用,按照中路梆子音乐的特点,把文武场的音乐底号全部作了统一规定,经过多年流传,使各剧团有所遵循。他们为中路梆子的音乐改革,做出了较大贡献。
周镛耳音极好,胡胡定调不用其他乐器配合,一次就能定好。他定的调高低适中,使演员唱起来省力,故都愿让他伴奏。只是他的音量较小,为其美中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