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吴一凡布索尼夺冠背后……
发布时间:2025-09-16 10:03:11 浏览量:1
文 | 纪晨
9月7日,在意大利博尔扎诺举办的第65届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决赛中,来自上海的20岁选手吴一凡,凭借对作品的深度诠释与独特艺术表达,斩获第一名,还将特别奖项中的观众奖收入囊中。他是该赛事历史上首位摘得一等奖的中国选手,为中国青年钢琴家在国际舞台再添亮眼成绩。
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始于1949年,以纪念钢琴家、作曲家费鲁乔·布索尼命名,是国际音乐比赛联盟(WFIMC)创始成员赛事,全球影响力与权威性备受业界认可。每届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的竞争都尤为激烈,本届比赛亦是如此。与大多数比赛初选通过邮件发送演奏视频的模式不同,该比赛要求选手到全球12家指定施坦威旗舰店,现场录制演奏视频,且每人仅有一次录制机会。最终31人突围进入现场比拼环节。
现场阶段,从“31进12”“12进6”到“6进3”的突围,吴一凡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与格鲁吉亚选手桑德罗·内比里、塞浦路斯选手克里斯托斯·丰托斯一同站上决赛舞台。决赛中,吴一凡与海顿管弦乐团默契合作,精彩演绎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最终不仅摘得一等奖,还斩获了特别奖项中的观众奖。
此次比赛的艺术总监彼得·保罗·凯恩拉特评价他“不仅技艺精湛,更将音乐诠释升华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行为。基于对乐谱的深刻理解,他的演奏呈现出一种类似费鲁乔·布索尼的自由姿态——这种艺术气质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并引起强烈共鸣。”
“完全没料到能拿第一。”赛后接受采访时,吴一凡坦言,此次是自己参加的最具分量的国际赛事,比赛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心态好是关键,若想着‘讨好评委’‘拿高分’,很可能弹出来的音乐不是自己想要的。”在他看来,获奖是“准备+运气+评委认可”的共同结果。
他的演奏之所以打动评委,在于他的“大胆尝试”。他在演奏中融入了“超越音符”(look beyond the note)的理念,“如果我们去听‘黄金年代’的钢琴录音,会发现当时的钢琴家们演奏同一部作品,彼此之间听起来非常不同,每个人的音乐表达都蕴含丰富的想象力。但这是他们各自基于对谱面非常严谨的研究、思考后,呈现出来的‘自由’,而非‘乱来’。”
此外,吴一凡还在比赛的每一个阶段中,尝试“复兴”一个被遗忘的传统:在曲目开始前或多首曲目之间演奏即兴过渡段。他解释道:“现在的人们通常将即兴演奏和爵士音乐联系在一起,却忘记了即兴演奏的训练被以前的音乐家们视为重中之重,就像现在琴童一定要练习音阶一样。我们所熟知的古典音乐里的大作曲家几乎人人都是即兴高手。”但随着当今演奏潮流与审美的改变,演奏家们更追求“精准表达”,即兴演奏的传统也慢慢淡出于舞台。
对于“超越音符”的表达,吴一凡不仅在此次比赛中坚持,更希望未来能通过演奏让观众重新感知这一传统。“我想让更多人感受到:音乐需要创造力,不该只局限于对谱面内容的诠释。”或许正是这份对作品的独到理解,以及在比赛中敢于展现自我想法的勇气与自信,让评委看到了他身上的艺术潜力。但谈及成绩,吴一凡依旧保持谦逊:“要是换一批评委,我可能连正赛都进不了,这次能获奖,运气占了很大成分。”
谈及学生吴一凡,杨韵琳评价颇高:“他特别有头脑,对作曲家背景、音乐历史和作品本身都有强烈好奇心,愿意主动研究。”杨韵琳在教学中很看重学生的音乐基础。附中阶段,她会为学生安排老师,指导他们学习本科阶段的理论知识。吴一凡入学初期,杨韵琳便安排他和其他同学一起跟随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茅鼎文学习和声,跟随钱亦平教授学习曲式分析。经过两三年的学习,吴一凡仍不满足,主动找老师学习更复杂的现代和声。杨韵琳常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作品分析的讨论,喜爱音乐学的吴一凡常阅读学界前沿音乐分析理论,每次讨论他都十分积极,展现出对作品的独到理解。这些积累都成为他理解作品、演奏作品的重要支撑。在技术训练上,杨韵琳坚持“自然重量”练琴法,要求学生借助带靠背的椅子找到身体放松状态,避免“砸琴”,注重节奏与音乐表达的规范性。正是在这样系统的指导下,吴一凡逐渐补齐技术和理论上的短板,得以更好地将音乐想法落地。
弱冠之年便已开启职业生涯的他,给自己设定了两个长远目标:一是能够在“尊重作曲家原意”与“释放个人表达”之间找到平衡,去探索艺术表达的边界;二是追求“大道至简”的演奏境界。“不沉迷于技巧的炫技式展现,而是参透音符背后的深层内涵,用简明、精准的方式呈现音乐。”吴一凡希望自己能如钢琴家马克·汉伯格、伊格纳齐·弗里德曼一样,从容、凝练,举重若轻。杨韵琳也对吴一凡提出了短期目标,“希望他能尽快积累更多曲目,在更大的平台上大放异彩。”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