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逼孩子感恩了,他只是还没学会“说不”而已
发布时间:2025-09-18 09:16:13 浏览量:1
上周在小区碰到一对母子,小男孩捏着手里的蛋糕直摇头:“妈妈我不想吃,太甜了。”妈妈立刻板起脸:“阿姨特意给你买的,你说不吃?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感恩!”小男孩抿着嘴把蛋糕塞进嘴里,眼泪啪嗒啪嗒掉在奶油上。
这场景让我想起后台一位妈妈的留言:“我家娃5岁了,每次收礼物都乖乖说‘谢谢’,可我总觉得他像在背台词。上次他明明不喜欢奶奶织的毛衣,还是咬着牙穿上了。这样的‘懂感恩’,真的好吗?”
“你要感恩爷爷奶奶做饭”“你要感谢老师补课”“你得谢谢叔叔送你玩具”——这些话是不是常挂在我们嘴边?我们总觉得,越早把“感恩”刻进孩子骨头里,他就越懂事、越贴心。可现实呢?
有位小学老师跟我聊过:班里“最懂礼貌”的孩子,往往是最不敢表达的。别人借了他的橡皮不还,他说“没关系”;小组作业全他一个人做,他说“应该的”;甚至被同学推搡,他还笑着说“别闹”。老师问他委屈吗,他歪头说:“妈妈说,要感恩别人对我好。”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让人揪心:67%的“懂事”孩子存在明显的讨好型倾向——他们习惯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优先满足别人的期待。而这些孩子的家长,90%以上都在日常中反复强调“要感恩”。
我们以为在教孩子“懂礼貌”,其实是用“感恩”做绳子,捆住了孩子说“不”的权利。当“谢谢”变成必须完成的任务,当“接受”成了唯一的选择,孩子哪还有机会去感受“被爱”的温度?
朋友小芸的女儿乐乐,曾是小区里出了名的“小刺猬”。别人送她不喜欢的发卡,她会直接说:“阿姨,这个颜色我戴不好看,但还是谢谢你。”奶奶煮了她不爱吃的粥,她会端着碗问:“奶奶,明天能给我煮小米粥吗?我今天想配咸菜吃。”
一开始,小芸也焦虑:“这孩子这么‘没礼貌’,以后会不会没人喜欢?”直到有天她加班到深夜,推开门发现茶几上摆着热好的牛奶,旁边压着张纸条:“妈妈,你今天肯定很累,我帮你热了牛奶。谢谢你每天送我上学。”
原来,当孩子被允许说“我不要”,他才会真正明白“我要感谢”的分量。就像心理学里说的“情感流动”——只有孩子感受到“我的感受被尊重”,他才会自发地想去“尊重别人的感受”。
那些被硬逼出来的“谢谢”,不过是孩子为了“不被骂”“不被说不懂事”的表演。而真正的感恩,一定是孩子在被爱、被理解、被尊重之后,从心里涌出来的温暖。
当孩子说“我不要”,先别急着否定
周末亲戚带孩子来玩,送了套娃玩具。你家娃皱着眉头说:“我不喜欢套娃,我想要拼图。”这时候别急着说“人家好心送的,怎么这么不懂事”。蹲下来问问他:“为什么不喜欢呀?套娃哪里不好玩?”当孩子发现“我的不喜欢”会被认真倾听,他才会愿意去理解“别人的喜欢”。
家长要做“说不”的榜样
你是不是总在孩子面前当“老好人”?同事让你帮忙加班,你明明不愿意还笑着说“行”;亲戚找你借钱,你自己都紧张还硬着头皮答应。孩子看在眼里,会觉得“拒绝别人是不好的”。试着在孩子面前自然表达:“妈妈今天累了,不想做饭,我们点外卖吧。”“叔叔的要求妈妈做不到,所以妈妈拒绝了。”孩子会明白:拒绝不是没礼貌,是保护自己的感受。
让孩子参与“付出”,而不是只“接受”
别总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其他不用管”。让孩子参与家务:3岁摆碗筷,5岁择菜,7岁学煮面。带他去社区做义工:给流浪猫喂饭,帮邻居奶奶取快递。当孩子体会到“付出”的辛苦,他才会真正理解“别人为我做的事”有多珍贵。
把“必须感恩”换成“一起感恩”
晚上睡前和孩子聊聊:“今天有什么让你觉得温暖的事?”他可能会说:“同桌借我橡皮了。”你可以接话:“那明天你要不要也借他彩笔?”或者:“妈妈今天很感谢你帮我拿快递,我心里暖暖的。”把“感恩”变成亲子间的分享,而不是单方面的要求,孩子才会主动去发现生活里的“小确幸”。
前几天刷到个视频:小女孩举着画好的画跟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学钢琴了,我想画画。”妈妈蹲下来问:“为什么呀?是钢琴太难了吗?”小女孩说:“不是,是画画让我更开心。”妈妈笑着说:“行,那我们明天就去退钢琴课,报绘画班。”评论区炸了:“这样的妈妈太酷了!”“我家娃连说‘不想吃青菜’都要被骂。”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颗感恩的心,只是它需要被“看见”的土壤。当我们允许孩子说“我不要”,他才会认真去想“我要感谢谁”;当我们尊重孩子的感受,他才会真正学会尊重别人的付出。
最后想问问各位家长:你家孩子有没有过明明不喜欢,却硬着头皮说“谢谢”的情况?当时你是怎么做的?评论区聊聊,说不定能帮到更多纠结的爸妈~
(网友@小橙子妈妈:“看哭了!我家娃3岁时,亲戚塞给他不喜欢的玩具,我逼他说谢谢,他当时眼眶都红了。现在他5岁,别人给东西他都先看我脸色,再也没说过‘不喜欢’。原来我以为的‘懂事’,是他在委屈自己。以后我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