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钢琴家布朗夫曼谈流量焦虑:坚持演奏好作品,观众终会喜欢

发布时间:2025-09-19 14:35:50  浏览量:1

“演奏是个苦差事。”布朗夫曼这样半开玩笑地说,但他对待音乐的态度却一点也不含糊。哪怕在演出当天,他依然保持高强度练习。

2024年他随维也纳爱乐来华演出时,每天早上都像“打卡上班”一样练琴——练琴、休息、演出,一切有条不紊。正是这样规律的生活,让他的演奏稳定性几乎到了“程序化”的程度。

这位1958年出生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钢琴家,15岁移民以色列,后赴美深造,如今活跃在全球各大舞台。他行李箱里那双旧皮手套,是他职业生涯的静默见证——演出前保暖用的,已经旧得缝线都翻毛了。

布朗夫曼待人谦和,着装随性,说话时偶尔会冒出冷笑话,亲切中带点距离感。他的时间观念极强,说几点到就几点到,时间一到就走。用他自己的节奏,守住了属于音乐家的“自我世界”。

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上,他连续在深圳、珠海、广州三地举办独奏会,曲目涵盖舒曼、德彪西、勃拉姆斯和普罗科菲耶夫等经典作品。从浪漫主义到20世纪现代派,布朗夫曼的演奏就像一部流动的音乐史。

他不靠“炸场”的方式来抓人眼球,而是用层次丰富的音色、结构清晰的处理将音乐本身的魅力呈现出来。尤其是他演绎勃拉姆斯《f小调钢琴奏鸣曲》时,那种不炫技、不卖弄、却又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真正做到了“以柔克刚”。

“这套曲目像讲述一个少年成长的过程。”有观众这样评价,布朗夫曼笑着回应:“我能做的,就是把琴弹好。”

在如今这个“流量挂帅”的时代,他并不排斥营销,但始终坚守一个原则:作品为先。他相信,只要演奏够好,观众终会喜欢,哪怕是20年前不被接受的现代曲目,今天也可能大受欢迎。他说,“观众的品味也在成长,关键是你是否愿意为作品负责。”

布朗夫曼的演奏风格有一个特点:极少添加“个人色彩”,更像是作品本身的“搬运工”。他说,这是老师鲁道夫·塞尔金教给他的:“你得相信作曲家。”哪怕偶尔有冲动想加点“自己的想法”,他也尽量克制,因为他知道,那样做可能会破坏音乐本身。

他对勃拉姆斯的理解尤其深刻。他认为,勃拉姆斯第三钢琴奏鸣曲,虽然是年轻时写的,却拥有惊人的成熟度。五个乐章如同一部小型歌剧,从恢弘到甜美,层次丰富,“像是一支交响乐队在演奏”。

相比之下,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则充满“工业时代”的力量感,他称其为“被组织的愤怒”——节奏紧凑、结构清晰,像机器一样精准。这种风格的差异,正是时代变迁在音乐中的真实映射。

德彪西则被他称为“现代音乐的起点”,不仅仅是和声写作上的创新,更在于音乐的“视觉化”表达。他举《金鱼》为例——一首灵感来自画作的钢琴曲,既梦幻又复杂,充满画面感,也极其难弹。

作为老师,布朗夫曼并不要求学生必须像他一样。他更看重学生是否真诚、是否努力。“每个人的身体条件、成长背景都不同,我的任务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方法。”

他认为,成为音乐家不一定非要开100场音乐会。教书、室内乐、小型演出……路径很多。关键是对音乐的热爱是否真切,而不是因为家长逼着才去学。

布朗夫曼说,真正的演奏者,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解题方式。而老师的责任,是帮他们找到那条通向解决方案的路。

总结:

布朗夫曼不追热点,也不做“流量爆款”,他更像是一位坚守内容价值的匠人。在舞台上,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告诉我们:经典之所以流传至今,不是因为它易懂、好卖,而是因为它足够好。只要你弹得足够好,观众终会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