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出任北交新任音乐总监 率乐团奏响新乐季第一声
发布时间:2025-09-21 16:38:21 浏览量:1
9月20日,北京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北交”)2025-2026音乐季正式启幕,当晚,新任音乐总监杨洋执棒乐团,奏响了新乐季“第一声”,从而开启了乐团以“新声”为核心主题的全新艺术征程。
作为北京市属唯一交响乐团,北交本乐季将以23场高品质音乐会、近百部古典与当代佳作,更汇聚数十位海内外名家,以交响乐、室内乐、歌剧选段等多元形式,为首都观众呈现跨越10个月的音乐盛宴。新任音乐总监杨洋用“三个满满”来形容本次新乐季,“诚意满满、心意满满、信心满满”,“我希望和北交一起,为北京,乃至全国的乐迷们献上更多、更好的音乐会。”
新任音乐总监杨洋执棒奏响第一声
今年9月,北交官宣,指挥家杨洋从2025-2026乐季起接任乐团音乐总监,为北交开启艺术“焕新征程”。20日下午的乐季发布会上,北交书记田文松正式向杨洋颁发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聘书。作为中国指挥界领军人物,杨洋深耕该领域25年,既是杭州爱乐乐团创始人、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还担任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与首席指挥之职,曾获希腊迪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大赛冠军,也是该赛事首位中国冠军,更率团亮相德国石荷州音乐节、意大利拉维罗音乐节等国际舞台,与郎朗、马克西姆·文格洛夫等顶尖艺术家深度合作。
当晚的开幕音乐会成为杨洋重塑乐团声音质地的“首次亮相”。他表示,“四天排练让我看到乐团有很多上升空间,我希望带领乐团踏踏实实地走出每一步。”本场音乐会主题为“万象更新”,其曲目编排暗藏巧思,完美呼应“新声”乐季主题。上半场以雷斯庇基《格里高利协奏曲》的中国首演启幕,下半场呈现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新颖”与“经典”的结合,既是对北交新乐季艺术理念的诠释,也为杨洋掌舵的北交新乐季的“贝多芬计划”奏响先声。
“音乐总监对一个乐团来说很重要,体现着乐团的品位和品质。”北交团长李长军表示,“优秀乐团的核心在于科学规划与专业管理,音乐总监杨洋不仅能严格把控乐团艺术品质,更能为乐团明确艺术发展方向,无疑与乐团当前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重磅演出贝多芬9首交响曲与勃拉姆斯全集
本季最受瞩目的“贝多芬计划”由杨洋为北交量身打造,将以六场专题演出完整呈现贝多芬9首交响曲。乐团未来还将深耕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品,重塑具有“首都之声”水准的音质表达。杨洋透露,2025年恰逢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20周年与逝世50周年,乐团将联动全球开展致敬活动,相关纪念曲目已纳入演出规划。
新乐季指挥阵容堪称“顶配”,除杨洋外,北交特别邀请吉尔伯特·瓦尔加、克劳斯·彼得·弗洛、乌尔里希·温德弗尔、马库斯·史坦茨四位欧洲指挥泰斗。四人年龄总和达270岁,被誉为“指挥界活化石”,联袂演绎全套勃拉姆斯交响曲。作为德奥交响传统的核心,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以深邃内涵与高难度技巧成为经典,这场“大师+名团”的碰撞,将成为京城乐迷年度必看亮点。
中外指挥名家还将各献“绝活”:芬兰大师奥科·卡姆执棒西贝柳斯专场,俄罗斯指挥家瓦西里·辛奈斯基深耕肖斯塔科维奇作品,歌剧权威米哈伊尔·耶茨献上威尔第歌剧专场;中国指挥家俞峰、张艺联袂打造“俄罗斯音乐之夜”,北交原艺术总监谭利华奏响经典歌剧序曲,林大叶为纪念雷斯庇基逝世90周年演绎“罗马三部曲”,袁丁、李昊冉则分别呈现肖斯塔科维奇专场与匈牙利音乐专场,用多元曲目编织“鲜活的古典音乐发展史”。
中外力量共振名家新秀同台
新乐季的器乐与歌唱阵容也不容小觑。除开幕音乐会上,意大利新锐小提琴家朱莉娅·里蒙达将首次来华外,莱昂尼达斯·卡瓦科斯、神尾真由子等国际小提琴大师,刘云志、吕思清、陈曦等中国名家,还将在乐季中分别演绎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等的经典协奏曲;阔别中国舞台多年的韩国钢琴大师白建宇,将在闭幕音乐会上奏响莫扎特《第二十五钢琴协奏曲》,李坚、左章、杜沛达等中国钢琴家也将带来保留曲目;青年古典吉他演奏家匡俊宏则以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致敬这位西班牙作曲大师诞辰125周年。
依托杨洋执掌中央歌剧院的“双重身份”,北交还将与中央歌剧院深度合作,推出威尔第歌剧经典选段专场,并在闭幕音乐会上联合歌剧院合唱团、歌剧团,由李秀英、张亚洁、薛皓垠、宋沣润四位歌唱家组成“黄金阵容”,共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值得一提的是,北交特别策划室内乐专场,邀请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首席陆威、慕尼黑爱乐乐团双簧管首席安德烈·戈迪克等名家任艺术指导,与北交音乐家共呈弦乐、铜管、木管三场演出。
“虽然我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策划了本次乐季,但是尽可能地将最好的音乐和艺术家带到大家面前。”杨洋表示,“任何一个职业乐团,都需要时间去训练和磨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声音,所有的这一切从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开始是最为合适的。我愿意带着满满的诚意和满满的心意,怀揣着满满的信心,带领乐团为大家献上更多更好的音乐。”
北京交响乐团供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