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一边“吃土”一边抢票,当代年轻人:演唱会是一次心理SPA

发布时间:2025-09-23 18:45:11  浏览量: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见习记者 王浩

“吃穿基础,演唱会不能基础。”21日,周杰伦济南演唱会刚刚结束,而关于年轻人的消费选择,成了大家讨论的话题。日常吃穿以"温饱够用"为标准,精打细算压缩开支,却愿意为一场演唱会、音乐节花费数千元。这种现象,正成为当代年轻人消费的新倾向。

在读大学生小波(化名)正是这类消费选择的实践者。他说,上月底为了去看一场音乐节,自己提前一个月调整了生活开支,最终凑齐了门票和往返交通费。

“到了现场,跟着几万人一起唱喜欢的歌,那种情绪释放的感觉,比吃顿好的、买件新衣服爽多了。”小波说,对他而言,音乐节不只是看演出,更是和同学交流、释放压力的出口。

与小波不同,天津的职场人王女士将演唱会当作“心理疗愈”的方式。

作为资深追星族,她每年都会预留两三次演唱会预算,即便有时需要在事后“吃几天泡面”,也觉得值得。

“工作压力攒多了就想找个出口。”王女士说,现场跟着偶像唱歌、和身边人一起尖叫,像给心理做了一次“SPA”,这种快乐比买奢侈品更直接、更持久。

这种消费选择也逐渐获得家长群体的理解。市民孟女士的孩子常和朋友相约看演出,她坦言,自己年轻时更看重“攒钱买实用的东西”,但现在年轻人面临的生活压力不同,追求精神层面的快乐并非不可取,“只要不影响基本生活,我不会反对孩子的选择”。

为何年轻人愿意为短暂的演出体验压缩日常开支?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张凯华表示,这首先源于年轻人对生活的自主掌控感。无论是靠攒生活费、用工资买单,靠自己规划实现热爱的过程,能让他们获得强烈的心理满足,这种主动选择快乐的自主性,远胜于被动应付生活中的任务。

“演唱会、音乐节更像一场集体情感仪式,能缓解现代社会的孤独感。”张凯华进一步分析,当下年轻人常面临独处时的孤独、社交中的疏离,而几万人因同一首歌、同一个偶像聚集,跟着旋律合唱、为同个瞬间欢呼时,个人的小情绪会融入集体的大共鸣,“这种被看见、被认同的感觉,能形成长久的心理记忆,这是物质消费很难带来的体验”。

对于年轻人的这类消费选择,张凯华也建议大家需量力而行。他提出,可将此类消费纳入季度或年度预算,也可选择小型Livehouse、城市露天音乐节、粉丝线下歌会等性价比更高的体验,同样能获得情感共鸣。“追求精神快乐是消费观念成熟的体现,但别让一时冲动变成长期负担,才能让快乐更持久。”张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