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弦上的少年“心声”
发布时间:2025-09-28 00:14:53 浏览量:1
灯火可亲,万家皆暖。在嘉定这座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城市里,每一盏亮起的灯火背后,都藏着一个关于热爱、奋斗与坚守的故事。它们或许平凡,却因真实而动人;或许微小,却因汇聚而璀璨。
“万嘉灯火”,我们撷取其中几盏,一起来看嘉定人认真生活、努力追梦的动人模样。
“放学了,放学了!一时间,鱼儿脱了钩,鸟儿别笼门,喊声笑声奔跑声,好似烟花炸开那一瞬……”周六下午,外冈镇望新小学的音乐教室里,11岁的王乐瑄和“新梅雅韵”评弹社的8位小伙伴正全心投入苏州弹词开篇《心声》的排练。
还有不到一个月,她们就要带着这首原创作品登上第二十届“群星奖”全国总决赛的舞台,用吴侬软语唱出新时代少年的心声。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属于王乐瑄的第二场排练才刚刚开始。每当完成学校集训回家后,她总会独自抱起琵琶或三弦,坐在书桌前,就着一盏暖黄的台灯,反复揣摩老师当天指出的问题,“虽然有点辛苦,但每天都能感觉到自己小小的进步,就觉得很高兴,一切都很值得。”
窗外是嘉定的静谧夜色,窗内是女孩与评弹相伴的剪影,在一旁陪伴的母亲张留平则悄悄举起手机记录,再把视频群里。评弹表演艺术家、望新小学评弹指导教师周红看到后,再进行线上指导,“头天提出的问题,孩子们第二天总能全部改好。”
这份自律与坚持,并非一朝一夕养成,背后,是一颗不负热爱的真心。
三年前,王乐瑄初入评弹社时,连琵琶都抱不稳,因为手小、手指短,她扒弦格外吃力。那时她的琴声生涩,只能一遍遍练习,将每一个音按准,手上经常有按弦按出来的红印。
除了弹,唱也是一大难关。王乐瑄是安徽人,而唱评弹需要用苏州话。“这些孩子不少老家都在外地,她们不会说上海话,更不会苏州话,所以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给她们抠发音,再反复练习。”周红说。
一首曲目,有时在家要反复练习十几遍,直到最后一个音圆满收尾,王乐瑄才轻轻放下琵琶,舒展有些酸麻的手指,安心入睡。
三年来,她和小伙伴已登上大大小小的舞台超过五十次。从第一次登台时紧张得生怕弹错一个音、唱错一个字,到如今从容享受表演,评弹赋予她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成长的底气。
图源:解放日报
但是这次比赛与传统评弹表演不同,在传统唱腔中还融入了肢体动作、走位和演绎。王乐瑄对自己的要求再次升级:既要唱好、又要弹好、还要演好,更要通过评弹讲出更动人的故事。
“每天睡前我都忍不住在心里再过几遍曲子,反复琢磨怎么样能表演得更动人。”对即将到来的比赛,王乐瑄很期待,“既紧张又兴奋,我是领唱,责任更重,怕在台上出错。同时也希望大家能通过我们的表演,感受到评弹的魅力。”
这个10月,少年们将带着《心声》站上全国舞台,无论结果如何,传统文化的种子早已在心里生根发芽,开出热爱。
每一个灯火点亮的夜晚,或许都有一个个如王乐瑄般的少年,他们在光晕下拨响琴弦,在指尖震颤出传统文化的新的清音。
通讯员:和子晴
编辑:王丽慧、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