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东亚多地音乐榜Top5,国产AI音乐产品出海靠什么吸引百万用户?
发布时间:2025-09-29 04:26:45 浏览量:1
扬帆出海 作者丨子墨
不久前,AI乐队“The Velvet Sundown”的作品在Spotify上爆火,吸引了数百万听众,这标志着AI的创意触角已从文字、图像全面延伸至旋律领域,音乐创作的门槛正被技术力量显著拉低。AIGC不再只是前沿概念,更在社交媒体UGC内容的流量激励下,催生出了AI音乐创作这一新兴风潮。
据Grand View Research预测,2030年生成式AI音乐市场规模将达27.95亿美元,2024至2030年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0.4%。风口之下,用户参与度不断提升,产品形态也快速演进。从早前Suno AI在欧美的走红,到后续Mozart AI、Bora通过图生音乐切入土耳其、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AI翻唱应用Banger凭借在沙特的一些本土化改编迅速积累用户,AI音乐赛道正展现出全球化发展与本地化适配的流行态势。
其技术内核也从初期仅能生成一段简短的demo,发展至如今输入关键词或图片即可输出3-4分钟的完整歌曲,且在旋律情感表达、人声风格模拟等方面更加细腻,愈发贴近真实的人类创作需求。
除了技术层面的成熟,应用场景的拓宽是AI音乐的另一大趋势。随着生成作品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加之一些音乐专业人士的使用带来名人效应,AI音乐已从初期的娱乐尝试转向实用型创作工具,并被更巧妙地融入生活、教育等多元场景中。
近期,一款由小影科技推出的AI音乐生成应用Rythmix,就整合了多项AI音乐能力,并将内容深度结合至多元场景,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韩国等地跻身音乐类应用榜单Top5之内,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点点数据显示,这款应用上线不足一年,下载量已突破130万,高峰时期单日下载超1.2万,且增长态势持续向好。Rythmix究竟凭借哪些差异化创新和本地化策略,得以在亚洲市场率先抢占一席之地?
(近30天Rythmix在韩国音乐应用榜排名)
从灵感输入到内容“出圈”,打通创作全链路
在当前AI生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仅支持从文字生成音乐片段的功能已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Rythmix通过整合文生曲、图生曲、曲生MV视频以及一键分享至社交平台的全链路能力,实现了从创意到分发的无缝衔接。
在AI功能架构上,Rythmix主要涵盖三大核心模块:AI歌曲创作、AI翻唱,以及AI视频生成。
AI歌曲创作融合了文生曲与图生曲两大技术,用户只需用不超过300字的文字描述表达创意,即可一键生成音乐,过程中还可随时调整流行、摇滚、说唱等曲风,或交由AI随机发挥。在图片生成模式下,AI会识别并分析图像内容,自动生成与之风格匹配的歌曲,使音乐旋律与图片所传达的意境高度契合。
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功能并非仅适用于专业音乐人士。在实际使用中,Rythmix也吸引了大量音乐小白或只是对音乐感兴趣的用户参与尝试,由此也表明,AI音乐工具正在成为普通人表达音乐创意的轻量途径,并展现出强大的跨文化传播潜力。
这一趋势在特定使用场景中尤为明显。例如在车内,由于视觉受限,音频内容已然成为驾驶者的主要娱乐方式。在韩国就已有不少车主在行车时使用Rythmix自制当地流行的K-pop风格音乐,为旅途增添个性化BGM。在满足本地用户高频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展现出对区域流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风格适配能力。
韩国车主用Rythmix 制作开车时候播放的K-pop歌曲
在社交平台制造爆款的AI翻唱歌曲,同样是Rythmix的核心魅力所在。为了降低使用门槛,Rythmix在这一功能的设计上追求简单、便捷的体验,只需选歌、选音色两个步骤。歌曲来源十分灵活,既支持本地上传,也能从app端内直接选择歌曲 ,以此扩大用户创作的可选范围。
音色库中不仅提供了多种虚拟角色的声音模板,还通过音色克隆技术训练数字人,模拟热门音色,用于音乐翻唱与二次创作,相关内容也往往能在社交媒体上快速获得流量。Rythmix以此作为用户入门创作的一大切入点,通过简单的娱乐体验激发使用兴趣,进而引导更多用户参与到AI音乐创作的热潮中。
根据小影科技的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用户使用AI音乐工具,主要是希望用自己的声音进行翻唱,或者对现有音乐的风格与节奏进行个性化改编。为此,Rythmix 也支持用户导入自己的音色样本,进一步丰富了创作的个性化空间,让每位用户都能打造具有个人标识的音乐作品。
不过,随着明星音色、真人声音模板的广泛应用,AI音乐在音色使用与内容生成层面也引发了关于声音版权AI创作归属权等争议,特别是在明星形象具有高度商业价值的地区,此类问题更受关注。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以应对AI生成内容带来的版权挑战。例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对AI生成内容进行明确标识;中国也在推进AI生成内容的合规管理,强调“应当显著标注内容由AI生成”。这些举措标志着全球范围内正逐步建立起AI内容治理的新模式,致力于在技术创新与创作权益之间寻求平衡。
随着AI音乐的发展,用户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创作娱乐,而是更期待“视听一体化”的全方位体验。为此,Rythmix进一步拓展了歌曲生成后的环节,推出了“曲生MV视频”功能。
依托小影科技在音视频领域13年的深厚积累,这一功能结合了自研的垂类模型,并借助TTS、唇音同步及数字人等技术,根据音乐特征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能够自动生成具有角色设定与风格特色的MV视频。不仅高效实现了音乐与视觉内容的精准匹配,也显著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与情感感染力,使AI生成的视频内容更具沉浸体验与艺术质感。
无论是音乐还是视频内容,其创作的最终目标通常都是在社交媒体上实现广泛传播,让作品成功“出圈”,从而将流量反哺回应用,吸引更多潜在用户参与创作。基于这一逻辑,Rythmix内置了一键分享功能,用户可将生成的歌曲或MV直接分享至Instagram中,实现快速引流与内容扩散。
从整体功能设计来看,Rythmix构建了从音乐生成、MV制作到社交分享的完整创作闭环,并借助小影科技在音视频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对AI功能进行了深度优化,为亚洲多地用户带来创新性的独特体验。
超越娱乐边界,落地用户“最后一公里”
在当前的AI音乐市场,单纯的功能叠加已难以构建核心壁垒。因此,Rythmix并未停留于“AI新鲜感”的浅层吸引,而是通过拓展多元应用场景,建立起差异化的长期竞争力。
除了娱乐场景的传播外,Rythmix凭借小影科技多年来在海外音视频市场积累的本地化经验,在没有海外团队的情况下,精准洞察海外用户的本地化需求,将AI功能延伸至更具实用价值的用户场景中,有效避免了“用完即走”的行业普遍困境。
Rythmix已将使用场景逐步延伸至教育、职场等领域,展现出AI音乐技术由娱乐工具向价值工具演进的发展路径。例如,在中国台湾,已有教师借助Rythmix将《出师表》谱写成曲,使文言文借助旋律更易学易记;而在当地“毕业季”期间,用户创作量也出现显著增长。
随着Rythmix在东亚地区的快速增长,用户创作的关键词也日益丰富,职场吐槽、情感表达等主题成为创作热点。尤其在爱情表达方面,东亚用户相较于欧美用户更显含蓄,这种文化特性也为产品带来了更广阔的创意发挥空间。
“AI音乐的核心价值在于显著降低了音乐创作的技术门槛。”小影科技Rythmix产品负责人Benson表示。然而,当前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更多人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创作音乐”,并真正激发大众的参与意愿。
虽然目前已有大量素人及专业创作者在广泛使用AI音乐,但纵观整个生态,仍缺乏具有破圈效应的“爆款”内容,来彻底点燃大众的创作热情,完成从“少数人使用”到“普遍性认知”的关键跨越。只有通过爆款示范,用户才能直观地建立起“我也可以”的创作信心,从而更主动地使用AI音乐工具实现创意。
基于这一痛点,小影科技在未来也将重点推进“短视频+AI音乐”的联动策略,通过短视频这一高传播性载体,降低用户的感知门槛,展示AI音乐的易用性与创造力。并借助优质内容的传播,吸引更多用户加入UGC创作生态,进而依靠广大用户的创造力,持续产生更具传播力的音视频内容。
结语
Rythmix在东亚市场的迅速崛起,不仅验证了其产品商业化路径的可行性,也成为AI音乐走向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里程碑。尽管行业整体仍面临爆款内容稀缺、版权归属不清等核心挑战,但这些瓶颈恰恰构成了未来突破的重要方向。随着更多参与者加入、资本与技术持续投入,以及社交媒体高效传播与即时反馈机制的推动,相应解决方案正加速形成。这个过程,不仅是市场的扩张,更是一场对音乐创作、消费与价值体系的深刻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