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220余场、全球52城……从《海上生民乐》看民乐何以焕发时代新声
发布时间:2025-10-01 05:50:02 浏览量:1
2025年9月,上海民族乐团原创品牌音乐会《海上生民乐》首度登上南半球舞台,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墨尔本演奏中心及阿德莱德市政厅成功上演。
中国民乐守正创新、多元包容的艺术风貌,赢得了当地观众和专业人士的高度赞誉。许多澳洲观众表示,这是他们首次沉浸式体验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音乐会所展现的扎根传统精髓、融入当代审美的特质,能够超越国界、直抵人心,上海民族乐团是真正的“顶流”。澳洲权威艺术评论杂志《Limelight》给予演出五星评价,认为其“彰显当代的审美和风貌,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取得了恰到好处的平衡”。这些反馈,让我们对中国民乐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所能激发的共鸣与共情,增添了更深的体认与信心。业界与观众的积极反响启示我们,中国民乐蕴含着获得人类共鸣共情的巨大潜力。
《海上生民乐》历经近十年不断打磨,先后推出多媒体音乐现场、民族管弦音乐会、民族室内乐、驻场版国风音乐现场等多种版本,累计完成演出220余场,不仅作为首个民乐驻场演出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完成六轮140场驻演,更走向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52座城市,逐步成长为中国民乐“走出去”的一张闪亮名片。在当下多元文化愈加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何以突破圈层、进一步走进大众视野,引发更广泛的关注与探讨?回顾《海上生民乐》的实践历程,我们对此有三点初步的体会。
坚守民乐艺术的生命之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伟大文明,其深厚的底蕴赋予了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任何艺术形式若想具备长久的生命力,都离不开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传承。千年中华音乐文化蕴含着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意趣和文化精神,是我们艺术创作的宝贵富矿。《海上生民乐》每一首作品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密码,致力于传递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表达。
开场曲《汲古》以中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骨笛启幕,随后篪、箫、笛等传统吹管乐器次第登场,共同演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意境,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命力;《水行》融合古老的尺八与现代手碟,诠释“上善若水”的东方哲学;《墨戏》呈现中国书法主题,筝如挥毫泼墨、舞者似灵动笔锋、王羲之名作《兰亭序》于多媒体画面缓缓铺陈,三者共同构建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传统美学意境;《山水》引领观众回归自然,体悟“天地人和”的哲学境界……
这些作品力求避免简单的文化符号堆砌,探索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历史、哲学、艺术等传统文化意象都成为民族音乐表达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动载体,以期唤醒观众血脉深处的文化记忆。
淬炼作品的立身之本
对于职业民乐团而言,音乐是一切舞台创新的根本前提。《海上生民乐》始终坚守以音乐为核心的创作底线,在委约创作之初便明确了以民乐作品表达现代性的创作导向,引导作曲家围绕演奏家个性特点进行创作。力图通过精益求精的艺术打磨呈现音乐内涵与情感表达的深度,激发演奏家艺术个性和创造力,使作品在具有传统底蕴的同时更彰显时代气质,努力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琵琶作品《酒歌》(又名《虞兮》)最初为独奏版本,由两位演奏家分别演绎霸王、虞姬,在不同场次中轮番上演。虽同以“霸王别姬”为题材,却从不同视角出发,通过音乐力度的把控、情绪色彩的切换,展现截然不同的艺术感染力。而后该作品又发展为双琵琶重奏《离歌》,两位琵琶演奏家琴音交织、相互应和,使音乐更加充盈饱满,呈现戏剧性的舞台张力。这样的改编除了基于多元化的舞台呈现需求外,更是基于“人本位”的考量,从演奏家的艺术特质出发,量身定制舞台呈现形式。我们体会到,这种持续的艺术打磨,使得演出如同活的生命体不断进化。
唢呐与电声作品《穿越》则更体现了对乐器特性与时代语汇的深入探索。作品创新性地运用亚美尼亚管及唢呐两种传统吹管乐器展开对话,并将之与电声乐队及现代音乐风格进行跨界融合,碰撞出令人惊艳的火花,在现场演出中每每成为观众反响热烈的高潮段落。有评论认为,作品体现乐团演奏家们对现代数字技术在音乐专业领域的运用与思考,可视作形式与观念上的有益探索。
这种以音乐为本、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旨在使《海上生民乐》在保持传统民乐精髓的同时,探索音乐语言的当代转化,既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听觉体验,又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个性特长。对此,作曲家顾冠仁曾评价:“《海上生民乐》最重要的表达仍是音乐本身,作品站得住脚,演奏也很精彩,而非因外在形式的堆叠造成本末倒置的结果,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既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一种鞭策。
融汇多维视角 激活观演共鸣
民族音乐的生命力,深植于其博大的传统根基,更勃发于面向未来的无限创造空间。我们在《海上生民乐》的创作中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让传统民乐突破舞台表现形式疆界、实现现代剧场元素与作品内涵的有机统一,以期助力作品更好地与当代观众连接。
《海上生民乐》将音乐、光影、多媒体有机融合,追求当代国乐语言在舞台上流淌着诗性韵律,简约大气的舞美设计构筑视觉张力,光影艺术勾勒出流动的色彩诗篇,多媒体技术则开启了时空交错的奇幻旅程。演员服饰在形制上吸取古代服饰的宽博气韵和典雅线条,构成视觉流动的诗境,色泽纯粹简约,又为多媒体光影留出视觉空间。演出过程中,舞台被多彩光影浸染,并与音乐情感起伏紧密契合,从宇宙洪荒的悠远神秘,到生命之火的炽烈奔涌;从中国书法的狂放写意,到水墨山水的空灵意境……舞台视觉与音乐语言共同编织出一幅流动的中国美学画卷,为观众带来一场多维度、复合性的艺术体验。这种整体性的舞台创新旨在清晰自由地将中国民乐自身的美和变化传递给现场观众,不仅提升了演出的观赏性,更让民乐以更为贴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语汇焕发艺术新意。
《海上生民乐》历时近十年打造系列音乐品牌、从上海出发走向世界的历程表明,无论规模大小、形式如何,中国民乐完全有能力成为跨越年龄、地域、文化背景的优秀艺术,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关键在于找准自身的艺术定位、敢于扬长避短,扎根传统而不泥古,勇于创新而不失本心。未来,上海民族乐团将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不断探索传统民乐与当代审美的创造性融合,在时代浪潮中守住民族音乐的主体价值,探索其超越时空的长久艺术生命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