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300年前还是青年才俊的亨德尔写下的金曲集,为何仍“圈粉”当代?

发布时间:2025-10-17 17:16:14  浏览量:1

作为上海音乐厅建成95周年的特别呈现,同时也是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音乐会版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昨晚在沪首演。这部亨德尔作曲的歌剧,由七度“留声机大奖”得主、世界古乐界标杆英国合奏团带来精彩的音乐会版,让300年前的旋律焕发当代魅力。

《里纳尔多》是亨德尔在1711年为英国舞台创作的第一部意大利正歌剧,一举奠定其在伦敦的声誉。指挥毕克特介绍,这部歌剧堪称亨德尔年轻时期的金曲集,创作时间虽短,却汇集了他最优秀、最具戏剧张力的音乐选段,是领略其非凡才华的“绝佳窗口”。

低男中音歌唱家阿什利·里奇斯(左)和女中音歌唱家瑞秋·威尔逊在演唱

然而,这部取材于十字军东征史诗的歌剧,时隔300年首度来到中国上演,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什么?毕克特的回答直击人心:“它不只是一个关于18世纪的故事。它的主题非常当代——冲突、战争、爱情、心碎、对逝去爱人的怀念。”在他看来,人类的本质情感从未改变,亨德尔只是将这些永恒的人类情感置于舞台之上。饰演男主角的阿列·努斯鲍姆·科恩也认同:“观众常对我们说,亨德尔的音乐多么当代,那些情感与我们如此相连。”

原版《里纳尔多》曾以华丽的舞台布景、飞鸟和喷泉等“魔法”装置引人入胜。但此次音乐会版选择做减法,将焦点聚集在音乐本身。毕克特透露,他们的目标是让“乐器本身开口说话”。他有一个独特的排练习惯——为乐手们开设故事时间,确保每一位乐团成员都理解自己演奏的音符背后所承载的故事、情感和戏剧张力,让音乐细节来表达人物的心碎或狂喜。

对于演唱者来说,少了戏服和舞台调度,挑战更大。女高音玛丽·贝文坦言,他们全靠眼神和微表情传递情感冲击,与观众建立更直接的交流。她还分享了巴洛克音乐特有的即兴魅力:在亨德尔A-B-A咏叹调结构的反复段落(A段第二次出现)中,歌者会加入即兴装饰音。每一个歌手的处理都不同,这既是对亨德尔的致敬,也是将个人情感融入角色的最佳途径。

假声男高音努斯鲍姆·科恩在演唱

假声男高音努斯鲍姆·科恩则将这种演绎比作“每次都在重新写一遍亨德尔的曲子”,他认为,这种自由的、充满能量的音乐会版,比穿上厚重服装、遵循复杂舞台调度的歌剧版更加充满戏剧张力和兴奋感。

英国合奏团与上海音乐厅的渊源颇深。毕克特对上海音乐厅赞不绝口:“亨德尔写作时就不是为大的音乐厅写的,这个厅的大小正好。”他认为,那些容纳3000人的当代音乐厅会让他“心沉下去”,而上海音乐厅在建筑美学和声学效果上都非常适合巴洛克音乐。

不过,乐团对上海的爱还伴随着一丝无奈,尤其来自弦乐手。原来,英国合奏团演奏巴洛克音乐,使用仿古乐器和羊肠弦。羊肠弦对湿度的变化极其敏感,在上海潮湿多变的天气中,音高容易波动,非常不稳定。乐手们必须提前一小时到达舞台,进行精细而痛苦的调音,确保这些“不听话”的古老乐器能乖乖配合演出。

毕克特引用了马勒的一句名言:“传统不是去崇拜那些尘土,而是要把心中之火传递下去。”这正是英国合奏团演绎古乐的精髓:他们严格遵循历史传统,使用彼时的乐器,研究古老乐谱,但最终目标却是为21世纪的当代观众演奏,让这团三百年前的“火种”持续燃烧,直击今天观众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