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作曲家聂丽华:聂耳侄女的音乐人生

发布时间:2025-10-20 09:39:29  浏览量:2

#追云记#

第097期

“滇艺芳华”特辑

聂丽华,1935年出生于云南昆明,作曲家,聂耳国际文化促进会艺术总监、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原创作部主任。

她的父亲聂叙伦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三哥,作为聂耳的亲侄女,聂丽华自幼接触聂耳日记、乐器等遗物,受其艺术精神熏陶走上音乐道路。长期从事音乐创作及聂耳研究,曾为《洱海情波》等影视作品作曲。担任大型原创音乐剧《国之歌》总顾问,参与创编历时两年的剧目制作。担任大型画册《聂耳百年》总顾问、院线电影《为国而歌》总顾问、协助父亲聂叙伦出版聂耳书籍《我的胞弟聂耳》、编撰的书籍《聂耳,国之歌者的温度——我的叔叔聂耳》即将出版。组织参与聂耳音乐研讨会、纪念活动及墓地拜谒仪式等,通过整理聂耳日记研究其创作理念,发表了诸多聂耳研究文章。

作品:创作歌曲上百首,创作的歌曲《解放大军进寨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传唱。先后为电影《傣乡行》《洱海情波》、广播剧《翠湖春晓》、电视连续剧《聂耳》等片创作音乐。

2025.7.14.聂丽华

“聂耳没结婚,没子女,23岁就去世了,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来讲,侄子辈12个人,只有我一个从事音乐工作。我儿子他们这一辈,也只有他一个搞音乐。作为前辈,聂耳做出了一些成绩,这个线不能断,我们应该继承他的一个传统……”聂丽华说。

今年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去世90周年,在这一年——1935年出生的聂丽华也满90岁了。她是聂耳的亲侄女,聂耳三哥聂叙伦的女儿,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的作曲家。

聂丽华幼时跟随奶奶、聂耳的母亲彭寂宽长大,小学时受老师鼓励开始学习钢琴,14岁参军,后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工作,后调到澜沧县文工队一干就是10年……她一生的志向就是继承聂耳的事业,学习他的精神

2009年,首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在玉溪举行,我作为记者第一次见到了聂丽华老师和她的儿子青山先生,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16年来,我多次采访他们母子。10年前的2015年去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聂丽华老师家里采访她;2001年建党百年时,为了做《建党百年·口述云南》之《人民音乐家聂耳》,以及音乐微电影《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又采访了他们母子……

如今,90岁的聂丽华思路依然清晰,手边经常翻看一本关于聂耳的书。在昆明市五华区甬道街的聂耳故居里,青山先生谈到多年前陪着母亲去上海拜访年事已高的“小毛头”杨壁君(聂耳写的《卖报歌》就是她的故事),“她跟我们说,看到你们就觉得聂耳叔叔又回来了,他没有走。”说到这里,青山忍不住哽咽了……

听奶奶讲聂耳的故事

1935年,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不幸溺水去世。同年,聂耳的侄女聂丽华出生。父母忙于工作,家里有7个孩子,聂丽华便被寄养在奶奶家,奶奶彭寂宽(聂耳的母亲)是傣族,在昆明甬道街经营“成春堂”中草药店。

童年的聂丽华(前排中)与父母家人

那是一间很窄的中药店,有三层楼,奶奶忙于看病、做药、抓药,孩子们就在楼上玩。三楼是小阁楼,为躲避特务,奶奶把聂耳留下的东西都藏在三楼上,其中有个睡柜,聂耳就出生在那个睡柜里。

此外,家里还有些聂耳留下的唱片、日记、相册。聂丽华和姐妹们经常在那个睡柜里玩躲猫猫,翻看那些相册,用手摇唱机放聂耳的音乐,用他的音乐做游戏。“聂耳的音乐真是好,那么小的小孩听了会感动。”聂丽华回忆。

昆明市五华区甬道街聂耳故居

奶奶很会唱花灯、滇戏,给孩子们讲故事,她能边唱边说。冬天,奶奶看完病,把药房门一关,烤个烘笼,就给几个孙女讲聂耳的故事,一讲就会流泪,“讲得我们都哭,讲完就会问我们:‘你们能不能像你叔叔一样?’我们就说:‘会的!’所以从我幼年就在心里种下了一个想法,长大了要像我叔叔一样。

幼学音乐,年少参军

小学时,聂丽华上了昆明中华小学,这是一所积极推行民主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昆明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出自中华小学。聂丽华上小学时,班主任黄洪老师只有20多岁,是广东人,孤儿,地下党员。他知道聂丽华是聂耳的侄女以后,特别希望她能学音乐。

“黄老师会作曲,会唱歌,有意识地培养我,让我演戏。学校做早操的时候,让我去指挥小朋友唱歌。”后来学校排演普希金的童话剧《幸运鱼》,长得瘦小的聂丽华演了主角,一个小渔夫。这个剧在昆明公演后,有了一些钱,学校的老师用这笔钱买了一架钢琴。黄洪老师就开始教聂丽华学钢琴,他让聂丽华好好学音乐,将来像叔叔一样在音乐方面有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华小学学生在上课

可是不久后黄洪老师突然去世了,“传说他是被特务害死的。他在弥留之际,叫一个老师来叫我,他要跟我说话。我就去了,在昆华医院,他把他过去写的歌,作的曲,一包东西给了我。他跟我讲,你要好好学音乐,继承你叔叔的遗志。这个事对我的一生影响特别大,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学我的叔叔。”

刚入伍时的聂丽华

中学时,聂丽华参加了地下组织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地下组织)。民青动员参军,于是初中只上到二年级,14岁的聂丽华就参加了解放军。

参军后的聂丽华演戏、跳舞,还学会了拉小提琴。后来部队整编,年龄尚小的聂丽华去报考当时的西南音专(后更名为“四川音乐学院”)。好几百人考小提琴,只录取两名,聂丽华考上了。冬天的四川,天气寒冷,聂丽华的手会长冻疮,老师劝她改学作曲,于是她转了系。大学毕业以后,聂丽华分配到刚刚建厂的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

好音乐自有它的生命力

作家杨晓萍在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长大,在她的童年记忆中,作曲家聂丽华是个十分出众的美丽女子,扎着时髦的马尾,穿着漂亮的裙子。聂丽华分配到电影厂工作时,厂里只有8个人,她主要从事电影音乐的创作。

1963年电影厂撤销,聂丽华刚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曹学安结婚不久。当时毛主席号召“深入生活,为工农兵服务。”聂丽华这样的艺术骨干被调到全省各个县的文工团工作,爱人曹学安支持她到边疆,她就到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工队,一干就是10年。曹学安每年从北京来探一次亲,从昆明到澜沧要坐5天的车。

年轻时的曹学安和聂丽华夫妇

在澜沧的工作生活艰苦自不必说,聂丽华她们从县城到公社都没有车,只能背着小提琴和背包、米袋走路,跟老乡同吃同住,在老乡家把米和杂粮一起煮煮吃。

两三年后,曹学安主动要求从北京调到了澜沧来工作,俩人终于团聚。刚到边疆的曹学安没走过那么多路,第一次走就把两个大脚拇指的指甲盖都走掉了。那10年中,聂丽华走遍了澜沧的山山水水。一年中有9个月她都在乡下演出,拉小提琴、跳舞、唱歌,什么都干。

聂丽华一家

等到云南民族电影厂重新组建,聂丽华和曹学安又调回了电影厂。厂里当时的故事片、纪录片音乐都是他们夫妻合作创作的。聂丽华创作的音乐作品很多,有些曲谱她自己都没有了,歌曲却还在一些地方传唱着,比如歌曲《解放大军进寨来》等,“一个歌,群众流传下来,它就有生命力。”聂丽华说。

传承、弘扬聂耳精神

多年来,聂丽华一直为宣传叔叔聂耳的生平事迹,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而尽心竭力。她追寻聂耳的足迹,去拜访过聂耳的老朋友、聂耳曾经帮助过的《卖报歌》中的“小毛头”杨碧君、去寻访日本聂耳遇难地……一直不遗余力地收集、整理聂耳的相关资料、撰写文章。

聂丽华拜访聂耳为她写《卖报歌》的“小毛头”杨壁君

2014年,聂丽华与著名演员于蓝(左)

聂丽华的儿子、聂耳的侄孙青山是一位作曲家、音乐制作人。2019年,他执导了一部讲述聂耳故事的院线电影《为国而歌》,上映后,很多观众深受感动,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一个形象生动丰满的音乐家聂耳。

2012年,聂丽华和儿子青山在日本藤泽市聂耳墓

“退休以后,我做了些宣传聂耳的工作。我和我的孩子都没达到聂耳那个水平。从他的创作,我体会到,任何艺术作品只要你能表达出人民的感情,不保守,吸取各种艺术形式来丰富你的创作,这个艺术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表达时代的精神,这样的艺术就是永恒的。”

2014年,音乐剧《国之歌》公演时的聂丽华

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永远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心里特别感谢大家对他的怀念,我们作为后人,应该把他的事业继承下来,另外学习他的精神,他的精神就体现在他的音乐作品是为大众说话的。”

作为名人之后,聂丽华有没有感受到一种光环?她说:“这个荣誉不该算到我们的头上,我们没有创造更多的东西,我们远远不如他。从聂耳的人生,我也体会到一种人生的价值观,也就是我奶奶经常教育我们的话:‘人要为社会而生,不管你做什么工作,都要做一个有益社会的人。’我们的生和死都无法选择,但怎么过好你的人生,是可以选择的。”

舞蹈、绘画、戏剧、音乐、文学……在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化艺术,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名家。他们如同璀璨星辰,在云南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些文化名家用各自的才华和努力,传承和弘扬着云南的文化艺术。

“追云记”融媒体栏目2024年特别推出“滇艺芳华”特辑,以微纪录的方式,讲述当代云南文化名家的故事,展现他们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作为云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传播者,让云南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的故事。从今天开始,推出“滇艺芳华”第二季,讲述8位云南文化名家的故事。

追云记”是由云南省文化馆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创立的一档以新媒体创新方式、对云南文化和旅游进行多维立体的宣传推广为主的融媒体栏目,挖掘云南有趣的人和事物,以新奇、奇特的角度呈现更加有趣的云南特色。用新视角展示云南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让更多游客感受云南人文风物,开启七彩云南的心动旅程。

【#追云记#栏目】

出品人:赖 勇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王 珂

监 制:尹 凡、朱朝辉、武志敏

技术监制:何 寰

制片人:陈 燕、马雁南

策 划:王 凡、盛雪梅、杨维涵

统 筹:盛雪梅、杨维涵

编 辑:余应木、马丹妮、潘诗雨、苏克胜

宣推统筹:赵小强、杨维涵

直播统筹:杨 锐、赵小强

技 术:叶丹丹、施佳伟

指导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出品单位:云南省文化馆

云南广播电视台

【本期】

策 划:王 凡、马雁南、盛雪梅

总编导:盛雪梅

编 导:杨维涵、李冬梅

摄 像:盛夏雨、刘秉然、彭明辉、

邱黾勉、沈 毅

部分图片来源:云南中华职业教育社

部分视频资料来源: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

融媒体策划:杨维涵

制 片:田 梅、周 芳

编 辑:李响文、张皓玥

宣 推:赵小强、霍 慧、白婷婷

审 核:马雁南、盛雪梅

终 审:王 凡、武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