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爱乐特刊 | 贯通古今的艺术对话:《诗的中国》上海民族乐团音乐会

发布时间:2025-10-24 12:57:49  浏览量:1

《诗的中国》上海民族乐团音乐会

演出时间11月12日-13日19:30

演出地点:上海交响音乐厅

演出介绍:

中国,历来是诗的国度,诗情画意深植于国人的情感深处。作为上海民族乐团 2025—2026 演出季的重磅原创演出,《诗的中国》将于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首演。

音乐会由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骆玉明担纲文学顾问和策划,青年作曲家孔志轩作曲,著名指挥家汤沐海与驻团指挥姚申申执棒,以全编制民族管弦乐团呈现,是该团在推动中国民乐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全新突破。“不学诗,无以言。”从《诗经》《楚辞》的质朴咏叹,到唐诗宋词的璀璨华章,诗歌始终是中华文明最凝练的精神密码。而音乐与诗歌自古共生,《乐记》有言:“诗言其志,歌咏其声”,琴瑟钟鼓的韵律与平仄抑扬的文字,共同构筑了中国人独有的美学世界。

《诗的中国》正是以这一文化基因为灵感,独具匠心地从超越编年的历史纵深视角,撷取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不朽名篇的精华,通过蕴藉、深远、隽永的国乐之声,灵动展现中国诗词的韵律、意境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美学基因,传递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永恒魅力。《诗的中国》也将成为上海民族乐团在“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的发展思路下,推出的又一台将中国风范和时代气质融入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演出。

这台以中华诗词为魂、民族音乐为体的音乐会,融合了传统诗词意境与现代音乐语汇,音乐创作在扎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更用当代审美激活经典,从而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长河,在乐声的婉转起伏中,触摸“诗的中国”最深邃的文化脉搏。

由上海民族乐团精心呈现的《诗的中国》,不仅是诗词与音乐的邂逅,更是一场贯通古今的艺术对话,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台音乐会精选跨越千年的经典诗篇,通过全新的音乐创作及民族管弦乐团的多元演绎,展现“诗乐合一”的东方智慧,守千年诗心,开当代新境。《诗的中国》将成为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回乡之旅”,使观众在诗乐交融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浪漫风骨。

专家点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树荟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便组建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将琵琶曲《浔阳月夜》改编为《春江花月夜》进行首演,成为当代民族管弦乐队的重要前身。

1952年上海民族乐团正式成立后,不仅继承了大同乐会的创新传统,更依托长三角地区兴盛的江南丝竹、民间吹打乐等艺术形式,构建了坚实的民间文化根基。那个年代,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民族乐团纷纷成立的时候,中国在那时开始拥有自己的民族管弦乐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民族乐团的前辈演奏家先奠定了乐团整体发展的基础,在乐器改良、传统曲目改编等方面积极探索;而近年来,乐团最鲜明的特色则在于打破传统桎梏,实现了多维度的艺术创新,呈现出蓬勃的青春气象。

上海民族乐团的“年轻态”,一方面体现在乐团演奏员平均年龄非常年轻化,也敢于委约青年作曲家进行创作,在作品上展现出饱满的朝气。比如这次艺术节的新作《诗的中国》就是由青年作曲家孔志轩作曲;另一方面,如今乐器制作工艺的精进也为演奏员提供了硬件支撑,使他们在音准、音色、速度等技术层面的把控达到较高水准,让民族器乐的表现力得到充分释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农耕文明下诞生的民族器乐,千百年来以田间地头、庭院村落为演奏地点。人们倾向于崇尚乐器本身的音色和最自然的声音传播方式。但在现代城市中,民乐也需要直面音乐厅的演出需求。上海民族乐团并不避讳这一点,大胆运用电声混响、扩音等现代技术,既避免了电声对民族器乐本真音色的干扰,又实现了音响效果与演奏质感的平衡,改变了早年业界"排斥人为扩音"的保守倾向,找到适配现代舞台的听觉表达路径。

我印象比较深的乐团作品是巡演过一百多场的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这部作品不仅融合电声元素,更通过精心的编排让民族器乐的音色魅力与情感张力充分释放,多轮巡演至今仍备受追捧,演出结束观众席响起的热烈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乐团也积极探索AI作曲、科技融合等前沿领域,《零·壹|中国色》就是诞生于上海民族乐团的全国首台国乐与AI音乐会,这是很有趣的尝试,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乐团始终以开放的视野推动文明互鉴,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乐团的独特格局。从选题策划来看,乐团既深耕"海上"文化根脉,推出《海上生民乐》等彰显地域特色的作品。又放眼全球,开展与东亚、西亚乃至东欧民族乐器的融合实践,甚至邀请国外专家授课,让演奏家掌握异域乐器演奏技巧。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通过内化学习实现的深度对话,使乐团成为文明互鉴的实践窗口。

尤为可贵的是,乐团在跨界融合中始终坚守民族音乐的主体性。跨学科的同时不能丢掉主体性,这是我们学术界也在频繁探讨的话题。乐团的所有创新实践都建立在民族器乐本体的坚实基础上,无论是与爵士、古典音乐的碰撞,还是与科技、视觉艺术的融合,都始终以民族音乐的核心特质为灵魂,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让乐团在多元探索中保持了艺术辨识度。我想这也是越来越多观众愿意走进音乐厅,去欣赏上海民族乐团的音乐会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