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艺术创作 “开挂” 又怎样?钢琴却在这方面把它 “秒成渣”
更新时间:2025-02-05 11:54 浏览量:1
最近,网络上一则关于中央音乐学院老师探讨AI时代弹钢琴意义的视频火爆出圈,引发了无数网友的热烈讨论。
有人在Deepseek上抛出疑问:“在AI时代学钢琴还有啥用?”老师给出的深度回答迅速掀起舆论热潮,虽说我亲自在Deepseek上询问时,并没有得到这般鞭辟入里的答案,但老师的观点却与我不谋而合。
在AI飞速发展的今天,AI绘画、AI作曲等技术不断涌现,让许多人开始担忧:人类的艺术创作是否会被AI取代?其实,在我看来,艺术或许是人类在AI时代最后的坚固堡垒。
有人觉得AI的创作能力似乎远超人类,随便输入几个关键词,AI就能在短时间内生成一幅精美画作或一段动听旋律。
但这真的意味着AI能取代人类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吗?
当然不是!艺术的价值,从根源上就与人性紧密相连。艺术作品如果脱离了人的参与,就如同失去灵魂的躯壳,即便再精美,也难以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因为艺术,是人类情感、思想与创造力的独特表达,是人性光辉的闪耀。
我们常常对现代派艺术作品感到困惑,比如蒙德里安的方格子、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米罗的抽象符号,心里不禁犯嘀咕:“这我也能画呀!”可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为艺术大师呢?
自19世纪后半叶印象主义出现后,艺术的价值评判标准就发生了变化,技术成分大幅降低。如今,艺术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一种“共识价值”。
这听起来或许有些抽象,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股票,你购买一只股票,是因为你认为它会涨,而当大多数人都认同它会涨时,股票价格便真的上涨了,这就是一种共识。
艺术也是如此,毕加索的画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并非仅仅因为它有多“好看”,而是大家都相信它的价值会不断攀升,这是一种基于对人类文明价值的共识。
这些天价艺术品,无论水平高低,都代表着它们所处的时代,是人类文明在不同时期的凝练与沉淀,只要人类文明延续,这种共识就不会消失。
而AI创作的作品,即便再完美,由于脱离了人类的情感与思想,在艺术层面终究是毫无价值的,它们至多只能算是精美的工艺品。
再回到学钢琴这个话题。在AI时代,学钢琴究竟有什么用呢?
从纯粹锻炼大脑的角度来看,钢琴,乃至所有键盘乐器,包括管风琴,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自己会演奏钢琴、小提琴和中提琴,深切体会到钢琴的独特之处。音乐并非只有简单的旋律,它包含和声、对位等复杂元素。
除了钢琴,大多数乐器都是单声部的,管乐只能演奏一条旋律线,弦乐虽能演奏多声部,但能力有限。而钢琴则是彻头彻尾的多声部乐器。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除钢琴外,大部分乐器的独奏作品基本都需要伴奏,无伴奏的独奏乐曲寥寥无几,且大多出自巴赫之手,比如巴赫的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等。而钢琴的大部分曲子都可以独自演奏,这种独特性对人脑的锻炼是其他乐器难以企及的。
钢琴演奏时,两只手要弹奏不同的内容,就如同左手画方,右手画圆,这对大脑的协调性和专注力是极大的挑战。弦乐虽然也是左右手做不同的事,但与钢琴不同,钢琴是左右手做同种类却又有差异的动作,难度更高。
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时,脑海中要同时装着多个“角色”,尤其是在演奏巴赫的赋格作品时,多的时候可以有7个声部,10根手指要扮演7个角色,大脑负担之重可想而知。正因如此,钢琴练习对大脑的锻炼是全方位的,对智力开发也十分有效。
在现实生活中,我认识不少优秀的科学家,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擅长弹钢琴。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爱因斯坦不仅拉小提琴,也会弹钢琴;霍金在未瘫痪前也钟情于钢琴;
量子力学之父普朗克曾在成为钢琴演奏家还是物理学家之间艰难抉择;尼采不仅钢琴弹得棒,还会作曲;爱迪生、弗洛伊德也是钢琴高手;我的硕士生导师,一位物理学家,钢琴水平极高,能弹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物理系主任同样是钢琴达人;
卓别林自学钢琴,还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钢琴曲;许多政治人物,如丘吉尔、杜鲁门、罗斯福兄弟、尼克松、凯瑟琳大帝、维多利亚女王等,也都对钢琴情有独钟,其中波兰前总理巴德鲁斯基更是一位一线著名钢琴家,他先以钢琴家身份闻名,后才投身政治。
所以,我一直认为,小朋友学习音乐,无论将来具体演奏何种乐器,甚至是学习声乐,都应该从钢琴开始打基础。只可惜我学琴太晚,16岁才开始自学钢琴,不然说不定我的智商还能更上一层楼。
在AI浪潮汹涌的今天,艺术与钢琴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与智慧,是我们区别于AI的关键所在。
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让我们坚定地守护这片属于人类的精神家园,让艺术与钢琴在AI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文本来源@严伯钧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