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想学钢琴了”,背后隐藏了什么?
更新时间:2025-02-09 11:54 浏览量:2
近年来,随着业余钢琴教学市场的萎缩,不少社会钢琴教师选择改行。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许多家长认为学习钢琴的性价比不高。在过去几十年的钢琴热潮中,太多家长经历过这个局面,即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付出了高昂的学费,最后还是换来孩子的一句:“妈妈,我不想学钢琴了。”
当家长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往往会觉得胸口一紧:“钢琴不是孩子自己要学的吗?他不是答应过会坚持下去的吗?花了那么多钱,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现在却说不想学了,这算什么?”一连串的不甘和懊恼随之而来。实际上,孩子说出这句话通常并非一时冲动。在此之前,他们往往已经表现出了练琴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按老师要求练习,频繁以喝水或上厕所为由中断练习,每天拖延到很晚才开始练琴,其间又急切盼着尽快结束等行为和状态。大多数家长会将这些行为视为孩子偷懒的表现。他们往往通过施加压力来纠正孩子的散漫态度。于是,练琴过程常常伴随着激烈的家庭冲突。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练琴时母慈子孝,练起琴来鸡飞狗跳。”当矛盾不断激化,亲子关系逐渐紧张时,放弃学琴似乎也就成了难以避免的结果。
究竟是什么导致那么多孩子产生厌学钢琴的情绪?是因为练琴太枯燥?老师教的曲子不够吸引人?还是练琴占用了他们太多时间,让他们无法玩耍?这些原因看似合理,但真的触及问题的核心了吗?
在我看来,这些原因(甚至包括放弃学琴)都只是孩子为实现目的而提出的借口。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在《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一书中曾说:“人在做某个行为的时候,其实都是当下判断这件事对自己有好处,而这个好处,才是人作出某个行为的真正目的与目标。”那么,孩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通过放弃学琴,他们又能获得怎样的好处?
撇开个体和家庭环境的差异,单从传统钢琴教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孩子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直面学琴时那个不够优秀、没有价值的自己。
他们为什么会觉得学琴时自己不够优秀、没有价值呢?这还得从学琴是怎么一回事说起。学琴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上课与练琴。在课堂上,教师一般会对回课时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提出新的练习要求,讲授新的知识与技能,孩子不是处在“被纠正”的过程中就是处在“被教授”的过程中。这种课堂模式让大多数孩子感到非常被动。与此同时,教师往往传递出这样一种标准:教过的知识与技能,记住了、做到了,才算合格。换句话说,所有教过的东西,做对了是应该的,做得不对,就说明孩子没用心,没用脑,是不能被接受的。
然而,这样的要求通常超出了大多数孩子的能力水平,使他们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这不仅让他们感到无力,还会逐渐对钢琴课产生焦虑与抗拒。他们害怕的,与其说是老师的否定和指正,不如说是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够优秀、不够有价值”的自己。
有些家长可能还是觉得这种恐惧完全是孩子自找的:“只要上课认真听,课后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练习,不就能达到要求,得到肯定了吗?”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孩子在课堂上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时,他们的内心会感到失落和不安。为了缓解这种情绪,他们自然会在课后练琴时寻找一些补偿方式,重新肯定自己的价值。
怎么做能快速找到自己的价值呢?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练习,显然并不是孩子们的优先选择。首先,那样就得找出上课被指出的问题反复练习,而这些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往往正是孩子们的难点,解决它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次,如果孩子们花力气去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每练习一次,都会让他们想起自己在课堂上被否定的经历,强化“自己不够好”的认知。如果多次尝试后问题仍未能解决,那前面“不够好”的自我判断更会被坐实。与其如此,还不如不练,或者不认真练。这样他们至少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如果认真了,我就能做好”。真的认真练习又累又有失败的可能,一旦失败就会再一次被证明“没价值”,而在“如果”的假设中,则能既轻松又稳当地看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为了看到“很厉害”的自己,孩子们可能还会在练琴时随意弹奏,不顾音乐的准确,全凭手的惯性,乱弹一气,体验一把当“钢琴家”的成就感。如果问他们,练琴时不把上节课留下的问题解决掉,那下节课上课时怎么办?他们会觉得反正无论怎么练,老师总会找到一大堆问题来否定自己。当这种练琴模式形成习惯,教学双方就会陷入僵局。即便孩子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被动维持学习状态,这种表面的坚持很难带来实质性的进步,课程最终还是难逃失败的结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上课还是练琴,孩子都希望看到一个有价值的自己。因此,帮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是激发学习动力、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然而,这一关键点是否得到了业余钢琴教师的足够重视?业余钢琴教学市场的持续萎缩是这个行业面临的挑战,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转型的契机。我们如果能通过市场颓势引发的自省,深入研究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将社会钢琴教学转向关注孩子体验自我价值,那么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代,学习钢琴除了它传统的美育意义之外,还能成为孩子发现自我、实现成长的独特途径,为这个时代的孩子提供无法被技术取代的价值体验。
目前,在快速计算、精准分析和自动化执行等许多处理外在信息的领域,相较于人类,人工智能已然展现出了强大的功能性优势。然而,这种技术优势更多体现在工具属性上,却难以触及人类发现自我、感知内在价值以及实现自我成长等源于人类核心属性的深层次体验。钢琴教学如果能够突破传统的表演技能训练模式,将教学重点转向培养孩子自我价值的体验与实现,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长的意义和内心的满足感,那么它不仅不会因为市场低迷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被淘汰,反而能在这个时代为孩子们提供更深层次的心灵滋养和自我实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