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当孩子出现这些表现,说明父母管得太严了

更新时间:2025-03-28 20:30  浏览量:2

你好,我是安然,两个孩子的妈妈。

育儿不是单向的教导,

而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旅程。

上周末带孩子逛超市,妹妹想要买个书包。

无聊的我四处张望,这时我注意到旁边有一对母女也在挑选书包。

小女孩应该是看中了货架上印着公主图案的一款书包,摸摸这个又摸摸那个,无法作出决定。

这时她的妈妈不耐烦地说:“我给你三分钟的时间,快点选。”

孩子拿下粉色的那款,妈妈立刻驳回:“家里不是有粉色的吗?选个蓝色的!”

小女孩哭丧着脸,不甘心地放下了手里的书包。

最后她抱着妈妈指定的蓝色书包离开时,偷偷回望的眼神,充满了渴望。

那依依不舍的眼神让我想起了自家女儿的过去,类似的事情不是个例。

我发现这些被过度管教的孩子,身上都带着相似的伤痕。

过度管教的表现

朋友家孩子小宇是重点小学的“学霸”,每天作业要做到晚上十点。

有次他在作文里写“最想做的事是躺在草坪上看云”,老师却批注“思想消极”。

朋友知道后,不仅撕了作文本,还取消了周末所有娱乐活动。

现在小宇写作业时总用余光观察父母脸色,生怕写错一个字。

同事的女儿朵朵学钢琴五年,每次考级前都要闭关集训。

有次她弹错一个音符,妈妈直接把乐谱摔在地上:“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如今朵朵听到钢琴声就紧张,看到老师发来的比赛通知,第一反应是躲进房间。

过度管教的伤害

我以前也是典型的“直升机妈妈”,对大女儿的管教十分严格。

女儿上二年级前,我规定她放学必须先写作业,字迹要工整到能当字帖;

出门必须主动打招呼,否则就是没礼貌;

零食、饮料更是严格限制。

直到有天发现她躲在房间里偷吃饼干,我才惊觉哪里不对劲——那个曾经爱说爱笑的孩子,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过度管教就像无形的枷锁,让孩子失去自我。

我开始反思:写作业真的必须分秒不差?

字迹工整难道比思考过程更重要?

当我尝试放手,允许她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尊重她选择衣服的品味,甚至偶尔允许喝杯可乐,奇迹慢慢发生了。

现在的她会笑着反驳我的“不合理规定”,遇到问题能自己想办法解决,眼睛里重新有了光彩。

给父母的5条可行性建议

1. 设定“有限规则”

重要领域:安全、健康、尊重他人(比如过马路看红绿灯、每天刷牙、不打人)这些是必须要遵守的规定。

弹性空间:穿着搭配、兴趣选择、课余时间分配(比如允许孩子选喜欢的书包款式),这些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决定。

比如:“我们约定每周只能吃一次冰淇淋,但你可以自己选口味”。

在一定的范围内给孩子决定权。

2. 用选择题代替命令

错误方式:“现在立刻去写作业!”

正确做法:“你想先完成数学作业再看动画片,还是先看动画片再写作业?”

这样的选择权能增强孩子的掌控感,他会觉得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不是父母强加的,从而降低抵触情绪。

这一招对低年级的孩子特别管用。

3. 允许试错并引导反思

比如,降温了,但是孩子依然坚持穿短袖出门,结果着凉感冒。

这时候你千万不要幸灾乐祸:“我早就提醒你了,要多穿衣服,就是不听,现在感冒了吧!”

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

共情:“感冒很难受吧?”

提问:“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做?”

总结:“妈妈知道你已经在学习判断天气了”

4. 建立“安全犯错区”

允许孩子尝试危险系数低的“错误”(比如用颜料涂墙、把袜子穿反)

对于这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家长就不要斤斤计较了,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策略,一笑而过,你心平气和,孩子也开心,何乐而不为呢?

5. 非暴力沟通

错误方式:“你怎么又把房间弄乱了!”

正确表达:“看到房间很乱,妈妈有点担心会找不到东西,我们一起整理好吗?”

效果:减少孩子的防御心理,增强合作意愿

那些被过度修剪的“乖孩子”,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两种宝贵能力:

1.犯错的勇气

因为害怕被批评,所以不敢去尝试。

这种不做就不会错的思想,会让孩子失去很多机会。

小时候连选玩具都要看家长脸色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在会议上永远不敢提出新想法。

2.拒绝的勇气

长期被父母严格管教,习惯了听从父母的指令行事,丧失了自主判断的能力。

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没有勇气拒绝,习惯了逆来顺受的“懂事女孩”,遇到不公时可能只会自我怀疑。

写在最后

教育不是给小树捆上夹板,而是让根系自由生长。

试着把“必须”换成“可以”,把“不行”变成“试试看”。

当我们学会退后一步,孩子才能真正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

毕竟,那些在错误中摸爬滚打的经历,才是成长最珍贵的养分。

育儿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或经验,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