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严格,因为不需要承担责任
更新时间:2025-03-30 00:13 浏览量:2
20250328
“不好好练,老子揍死你。”
说这句话的不是男性,是一个凶神恶煞的妈妈,仰校长的邻居。邻居家的孩子练书法时、练钢琴时,这位妈妈都会说这句话。仰校长的孩子很少去她家玩,理由是觉得这个妈妈杀气太重。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妈妈,硬是将这个学习资质一般的孩子培养成985院校的硕士生。别人向她请教育人方法,她说:严格。
“因材施逼。”
某个全国知名专家,为养头学校教师培训时提到这个短语。什么叫“因材施逼”?就是针对学生现状,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强调“根据不同的人,采用不同逼着学习的方法”。有些人抗压能力大,可以逼紧一点;有些人抗压能力小,可以不用逼。好的老师会“因材施逼”——逼过了不行,学生可能“举身赴清池”;不逼不行,学生可能选择“躺平”。
“我们喜欢实习老师。”
几个学生在校道上围着仰校长说。他获取到的信息如下:学生早上迟到,实习老师不骂学生;教室没扫干净被扣了分,实习老师跟他们一起抨击值日老师;个别学生不想吃饭堂的饭,实习老师帮助叫了外卖……学生觉得这样的老师才是“梦中情师”。
现实中的班主任,动不动就讲大道理,时不时就向家长告状,搞得学生非常讨厌。
仰校长问学生一个问题:大家猜一下,你们的班主任做实习老师时,受不受欢迎?
一个学生说:应该做实习老师时没这么严格,会受欢迎一点吧?
仰校长说:对的。
同一个人因为身份不同,学生的满意度不同。为什么?因为实习老师不用对班级教学质量负责,而班主任需要。
“今天下午同学来我家写作业”。
孩子上了高年级以后,仰校长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做家长的确卑微,仰校长也一样。他趁几个孩子心情好的时候问:“你们为什么不各自回家写作业啊?”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给出了答案——“在同学家好,同学家长脾气会好一点”、“去同学家,会允许我们吃零食”、“写完作业,可以看一下电视”、“写完作业,可以一起到小区玩捉迷藏”。
除了邀请同学到家写作业以外,孩子也很喜欢去爷爷奶奶家。
仰校长跟太太接孩子的时候,会问“作业写了吗?钢琴练得怎么样?”奶奶都会用特别响亮的声音回答:“作业早就写好了,钢琴练了好多遍。”仰校长继续问:“刚才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啊。”奶奶赶紧说:“刚看刚看。”仰校长有些怀疑,但也不方便说什么。
其实无论是去同学家、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舅舅阿姨家,有一个共性:不是自己家。都是家,给孩子的感受为什么不一样?因为:责任感不在一个层级。
其他亲人朋友只对孩子的短期负责,父母要对孩子长期负责。亲人朋友不严格,因为不需要承担孩子未来教育失败的责任。
【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写学校里的鸡毛蒜皮,有些事是经历过的,有些事是道听途说的。随手写就是随手写,没有目的,没有任务,只是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