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临终给我把生锈钥匙 我找遍祖屋才知道 那是他一辈子没敢开的门
更新时间:2025-04-01 01:12 浏览量:1
站在乡下老屋的门口,泥土的气息卷着黄昏的光线一起涌进我的鼻腔。这个沉默了大半辈子的男人已经走了,只留给我这把生锈的钥匙,沉得好像能把我的口袋拽破。
“这是什么钥匙啊,爸?”那天他躺在县医院的病床上,手掌干瘪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枣核。
“回去,你记得找找。”他的声音比蚊子嗡嗡还轻,“祖屋…西边那间…有一扇门…”
他没能说完。呼吸机的声音在那一刻变成了单调的长音。
我的父亲刘根生是个木匠,在我记忆里,他永远穿着一件褪了色的蓝布褂子,肩膀处落着木屑,像撒了一层雪花。他的眼睛总是看着地面,好像那里有什么值得他研究的东西似的。
我们这个村不算大,八十多户人家,张家李家王家谁家办喜事丧事,添了小孩娶了媳妇,谁家的桌椅板凳、棺材柜子需要置办,都会找我爸帮忙。
“刘师傅的手艺没说的。”村里人常这么夸他。
可在家里,他几乎不说话。妈去世早,我上初中起就是爷爷带大的。爸整天在村里东家西家地干活,有时候一个星期才回来摸摸我的头,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钱。
“娃儿,好好念书。”这差不多是他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他手艺是好,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别人家建了新房,我们还住在爷爷留下的老屋里,三间正房一间厨房,土墙青瓦,院子里种了几棵柿子树。西边那间屋子,小时候爷爷说是堆杂物的,我从来没进去过。后来爷爷也走了,那间屋子就锁着,谁也不进。
回到老家的那天下午,雨下得很大。县城到村里的班车还是那辆破旧的中巴,晃悠着像是要散架。车上坐着几个衣着朴素的老人,大概是去镇上赶集的,他们盯着我的皮鞋和西装,窃窃私语。
“刘家那个出去念大学的?”
“是啊,在城里当经理呢,月薪一万多…”
我低下头,手里紧紧握着父亲给我的钥匙。
七年了,自从大学毕业去了省城工作,我就很少回来。每次过年刚住两三天就找借口离开,父亲也从不挽留,只是目送我上车,直到车子拐弯看不见他了。
如今他走了,我才惊觉,对这个把我拉扯大的男人,我几乎一无所知。
村口的石碑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不远处的大喇叭里正播放着二人转。李大爷看见我,把收音机的声音调小了些。
“小刘回来了?你爸……”他顿了顿,摸了摸光秃的脑袋,“你爸是个好人啊。”
我点点头,心里有些发堵。父亲的葬礼很简单,来的人不多,但村里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好人,就这两个字,好像概括了他的一生。
推开老屋的门,灰尘呛得我直咳嗽。屋子里还是老样子,八仙桌上摞着几本褪了色的老画报,墙上挂着我的大学毕业照,照片里我笑得灿烂,父亲站在一旁,局促地看着镜头,像是不知道该把手放在哪里。
我第一次留意到,照片里的父亲头发已经花白,眼角的皱纹比我记忆中深了许多。他什么时候老的?我竟没注意过。
床头柜上有个塑料盒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块肥皂。我拿起来闻了闻,是一股劣质香精的味道。前年过年我带了瓶沐浴露给他,他说太浪费,从来没用过。
我把钥匙掏出来,在手里掂了掂。去找门吧。
西边的屋子很小,门上挂着一把铁锁,锈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钥匙插进去转了几下,锁”咔哒”一声开了。
门推开的瞬间,一股霉味夹杂着木头的香气扑面而来。屋子里很暗,窗户被木板钉死了,只有门缝透进一线阳光。
我摸索着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光束划过屋内,我的心跳突然加快。
这不是什么杂物间,而是一个木工作坊。墙边摆着一张简陋的木床,床边是一个小木柜,上面整齐地排列着各种刨子、锯子和凿子。靠墙的工作台上摆着几块上了漆的木料,还有一盏老式的煤油灯。
最引人注目的是房间中央的那件东西——一个几乎完工的木制钢琴。
钢琴?
我走过去,抚摸着光滑的琴键,这些都是木头做的,每一个音符位置都用红漆细心标出。我轻轻按下一个琴键,发出清脆的声音,像是真的钢琴发出的声音。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父亲什么时候会做钢琴了?他甚至连音乐都不太听。
靠墙的箱子里,码放着几十本教材和笔记,《钢琴基础》、《钢琴制作原理》、《音乐理论入门》……有些书页已经发黄卷边,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笔记,那是父亲的字迹,歪歪扭扭却认真工整。
有几页上还有咖啡渍,我愣住了。父亲从不喝咖啡,他一直喝着自己用瓦罐泡的茶叶。
工作台上压着一个破旧的皮夹子,我打开它,里面是一摞黑白照片。第一张照片上是一个年轻女子站在钢琴前微笑,脸庞清秀,穿着一件碎花连衣裙。照片背面写着:“与根生合影,1985.6.8。”
不是我妈。我妈没有这么高的鼻梁,也不会弹钢琴。
我接着翻,更多的照片出现了——年轻的父亲和这位女子在校园里散步,在树下看书,站在某个舞台旁边……父亲的笑容灿烂得我几乎认不出他来。
照片底下还有几封发黄的信件,字迹娟秀。
“根生: 我收到你的来信了。县里的钢琴班开学了,不过学费太贵。你别再寄钱来了,我知道你每个月工资不多。我自己能想办法。 ——静”
“根生: 谢谢你的生日礼物,我很喜欢那个木头做的音乐盒,你的手艺真的很好!等我大学毕业,我们就结婚好吗?我想和你一起开一家琴行,你做琴,我教学生。 ——爱你的静”
“根生: 谢谢你借钱给我治病。医生说我可能不能再弹琴了。我决定回老家休养一段时间。别担心,等我好了就回来找你。 记得我们的约定。 ——静”
我的手开始颤抖。这是谁?为什么父亲从未提起过?
又一封信,但笔迹变了。
“刘根生同志: 你好!我是李静的哥哥。很遗憾地通知你,静因病情恶化,已于上周去世。临终前她反复提起你,说很对不起你。她一直记得你们的约定。她走得很安详。 ——李大刚 1988.7.15”
信纸已经被泪水浸湿过,字迹有些模糊。
我靠在墙上,感到一阵头晕。1988年,那是我出生前两年。父亲和这位叫李静的女子有过一段情,而她因病去世了。
箱子深处还有更多的东西——一沓钢琴谱,一个小小的音乐盒,里面传出叮叮当当的《致爱丽丝》,一本泛黄的日记本。
我犹豫了一下,打开了日记本。
“1990.4.8 儿子满月了,他很健康,很像他妈妈。我该告诉他关于静的事吗?我不知道。也许等他大一点…”
“1991.12.24 今天是平安夜。静最喜欢这一天。我开始学习怎么做钢琴,给静一个承诺。也许有一天,我能做出一架真正能弹的钢琴。”
“1995.7.15 静的忌日。儿子问我为什么难过,我说是因为工作累了。他还小,不懂这些。我继续偷偷做那架钢琴,虽然进展很慢。”
后面的日记断断续续,最后一篇写在前年。
“2022.9.30 医生说我的肺不行了。我想过告诉儿子关于静的事,但又怕打扰他的生活。那架钢琴还差最后的调音。我累了,静,也许我很快就能见到你了。”
我放下日记,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二十多年了,父亲一直在这个小屋里,偷偷地做着一架永远不会完成的钢琴,怀念着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女人。
而我,他唯一的儿子,甚至不知道他还有这样一段过去。
清理父亲遗物的那天,李村长来帮忙。他看到那架未完成的钢琴,愣住了。
“老刘还在做这个啊…”他喃喃自语。
“村长,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李村长支支吾吾地说:“这个……老刘不让我们提的。”
在我的追问下,李村长终于道出了真相。
李静是县城中学的音乐老师,和父亲是中学同学。他们相爱多年,约定毕业后结婚。后来李静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指变形,不能再弹钢琴了。父亲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给她治病,却还是没能留住她的生命。
“后来你爸遇到了你妈,日子总得过下去啊。但他心里一直放不下李老师。你妈知道这事,生下你后没多久就走了,说受不了家里有个看不见的人。”
我想起母亲刻在我记忆中仅存的模糊影像——一个穿着灰布衣裳的瘦弱女人,总是愁眉不展。她的笑容,我似乎从未见过。
“你爸跟你说了吗?”
我摇摇头:“他什么都没说,只给了我这把钥匙。”
李村长叹了口气:“老刘这人啊,闷葫芦一个,啥都憋在心里。他没文化,但心里有情有义。从李老师走后,他就发誓要做一架钢琴纪念她。自己一点一点学,一点一点做。”
“二十多年……”我望着那架钢琴,父亲枯瘦的手在我眼前浮现,那些常年和木头打交道的粗糙指茧,竟是为了这样一个承诺。
“你要怪他瞒着你吗?”李村长问。
我摇摇头。怪,谈何容易。对于一个不懂表达的父亲,把钥匙交给儿子,或许是他能想到的最直接的倾诉方式了。
我没有处理那间屋子里的任何东西。那架未完成的钢琴,那些发黄的照片和信件,那本写满思念的日记——它们是父亲的秘密花园,也是他留给我解读他一生的密码。
在父亲的葬礼上,我请来了县城的钢琴老师,在墓前弹奏了《致爱丽丝》。那是我在音乐盒里听到的旋律,想必是李静生前最爱的曲子。
村里人都很惊讶,不明白为什么给一个木匠弹钢琴。只有李村长站在一旁,偷偷抹眼泪。
那天晚上,我在祖屋住了下来。躺在父亲睡了大半辈子的木板床上,想着这个我以为了解却完全不了解的男人。
他有过爱情,有过誓言,有过文艺青年般的浪漫。他守护着一段无法公开的回忆,独自咀嚼着苦涩与温柔。而在外人眼里,他只是个沉默寡言的老木匠,一个简单的好人。
清晨,我被一阵清脆的鸟叫声惊醒。院子里的柿子树上,几只麻雀在枝头跳跃。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床边的小桌上。
桌上放着一个相框,是我大学毕业时和父亲的合影。照片里,我骄傲地穿着学士服,父亲站在一旁,眼神复杂。
我突然注意到,相框背后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是父亲歪歪扭扭的字迹:
“儿子,爸不识多少字,说不出好听的话。你长大了,有出息了,爸很骄傲。爸有个秘密,也许你已经知道了。别怪爸,也别怪你妈。人这一辈子,有些路非要自己走。爸欠静一个承诺,也欠你一个完整的爹。这架钢琴,爸做了二十多年,始终差那么一口气。就像爸这一生,也差那么一口气。儿子,活得痛快些,别像爸这样。”
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阳光正好,柿子树的影子落在院子里,随风摇曳。
我决定把那架未完成的钢琴带回省城,找专业的钢琴师帮忙完成它。也许这是我能为父亲做的,最后一件事。
有个声音在我心里说:不,还有一件事。
我拨通了一个多年未联系的号码。
“妈,是我……”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传来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儿子,你还好吗?”
“妈,我想和你聊聊爸的事。”
“……”
“妈,我找到了那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