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王阳明:后半生最清醒的活法,就这4个字

发布时间:2025-05-13 17:43:48  浏览量:2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从来没有反省过。

你看人这一生,年轻时总在向外追逐,求名利、争输赢、谋得失,到了人生的后半程才明白,真正的清醒,不在于自己懂了多少道理,而在于是否能活出那些道理。

历史上的王阳明被贬龙场时,在困顿中悟出了“知行合一”四个字。

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却讲出了一个人后半生最通透的活法——不纠结、不空想、不内耗,把知道的事做到,把想做的事干成

你可能就问了:“道理都懂,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答案就在王阳明的这四个字里。许多人活了大半辈子,脑子里堆满了“应该早起”“应该运动”“应该读书”的念头,却从未真正早起过一天、跑过一次步、翻开过一本书。

当心里想着孝顺父母时,却总在忙碌中忽略陪伴,还有嘴上说着珍惜健康,却熬夜刷手机到天明。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人生自然拧巴。

什么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话听起来不难理解,可是想真正理解它却不太容易。

举个例子:有一位老人总是抱怨自己血脂高,医生叮嘱他少吃油腻、多运动。可他每天照旧炸鸡配啤酒,沙发上一躺就是一整天。别人劝他注意身体,他摆摆手:“道理我都懂,就是管不住嘴。”

他真的懂吗?我认为他并不懂。如果他亲眼见过心梗病人的抢救现场,亲身体验过濒死的恐惧,恐怕立刻就能戒掉坏习惯。

“知”和“行”从来不是两件事。真正的“知”,是刻进骨子里的信念,是火烧眉毛时立刻跳起来的本能。

那么,为什么后半生尤其需要知行合一?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理解,你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1、减少内耗

我有一个朋友看到我创业了,也想着像我这样没资金没资源的人都能创业,她也能,于是就想辞职创业。可是琢磨了一年:怕竞争太激烈,怕资金不够,怕家人反对……越想越焦虑,最后生生把自己熬出了胃病。

直到有一天,她偶然帮亲戚打理一家小店,从进货到算账都亲力亲为,才发现许多问题根本没想象中复杂。

后来她说:“以前总觉得要准备好一切才能开始,现在才知道,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开始。”

王阳明在龙场顿悟前,也曾纠结于官场沉浮。但当他放下得失心,专心教当地人种田、读书时,反而在行动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而我们人生的下半场,时间经不起浪费。与其在脑子里左右互搏,不如先迈出一步。

2、破除执念

网上有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生活?”

有个高赞回答一针见血:“因为你把书当成了避难所,却忘了生活需要你亲自上场。”

你读一本《非暴力沟通》,不如明天好好和伴侣说一次话,你看一百篇养生攻略,不如今晚11点前关灯睡觉。

王阳明有一个弟子总爱追问“什么是心性”,他反问:“你吃饭时可有专心吃饭?走路时可有专心走路?”其实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而在柴米油盐中。

就像我认识的一位长辈,她退休后想学钢琴,又担心自己手指僵硬、乐理不懂。后来她干脆报了个班,每天练一小时。

三年过去了,她不仅能流畅弹奏《致爱丽丝》,还组了个老年乐团。她说:“坐在钢琴前的那一刻,所有‘我不行’的念头都消失了。”

3、活得踏实

老家有个邻居,他是一个木匠,以前镇上十家有八家跟他定过家具。别人夸他手艺好,他都是嘿嘿一笑:“我做得让你们满意就够了,如果有问题不要给我面子,随便指出来。”

他的自信,主要是自己的技能和成事。刨木头时,他从不偷工减料,打磨时,连抽屉内侧的毛刺都处理干净。这种踏实,真的能做到半夜不关门,都没有人去害他。

王阳明提倡的“事上磨”,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很多人年轻时总想走捷径,求速成,到了后半生才懂得,真正的安全感,来自自己认认真真完成的每一件事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一、把目标切成“最小行动单元”

很多人放弃行动,是因为把目标定得太宏伟。想健身?不必一开始就逼自己每天跑5公里。穿上运动鞋下楼走10分钟,就是胜利。

王阳明在贵州办学时,面对一群不识字的村民,他没有高谈阔论,而是从教他们认自己的名字开始。

当你学会了分解目标,大事就化小,难事就变易,这就是方法。

二、用结果倒逼过程

我认识一位自媒体作者,他有一个狠招,就每次写文章前,先在朋友圈宣布“今晚8点更文”。为了不丢面子,他不得不逼自己写完。

他说:“公开承诺就像给自己挖了个坑,不想被人笑话就得拼命去干。”

当年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时,兵力悬殊。但他没时间犹豫,立刻整军出击,最终以少胜多。

有时候,把自己逼到墙角,反而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潜力。

三、接受“完成比完美重要”

之前有一位读者向我倾诉:她想给五岁的女儿做成长相册,却总担心拍的照片不够美、写的文字不够好,拖了两年都还没动手。

我告诉她:“哪怕用手机随便拍,配上‘今天宝宝会走路了’几个字,也比空白强。”当天她真的做了,并发了朋友圈。虽然简陋,但女儿爱不释手。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先完成,再完美。 做了,才有资格改进;空想,连改的机会都没有。

《论语》有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人到后半程,会越来越明白:说一万句“我应该”,不如说“我正在做”。

你看那些活得通透的人,未必天赋异禀,只是早早就学会了“在事上练”。

当工作不如意时,就埋头提升技能;婚姻出问题了,就主动沟通解决;身体出问题了,就老老实实早睡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