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比房地产还惨!一年倒闭超过7000家,钢琴正在被中产抛弃

发布时间:2025-05-14 06:21:46  浏览量:1

2016年,北京的一座高档小区里,一架价值十几万元的钢琴静静地放在客厅中央。

周围是温暖的灯光和精致的装饰,但钢琴却已经褪色。

十岁的张明依靠着钢琴特长的加分,成功获得了重点高中入学的“门票”,从此这架钢琴几乎成了摆设,尽管它依然占据着家中最显眼的位置。

而就在张明的钢琴成为装饰品的几年后,中国的钢琴产业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崩盘。

2024年,钢琴行业一年倒闭超过7000家琴行,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几乎陷入了“废铁堆”时代。

每一台在闲鱼上以极低价格甩卖的钢琴,都是这场悲剧最好的见证。

01

曾经,钢琴不只是一件乐器,它代表了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是“加分神器”,是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的象征。

中国钢琴市场的快速崛起,与教育加分政策密切相关。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纷纷出台艺术特长生加分政策,让钢琴迅速变成了升学的捷径。

每一架钢琴的背后,是家长们“砸锅卖铁”的决心,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钢琴必须学好,才能有机会在中考、高考中脱颖而出。

曾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居民楼里,常常能听到《哈农指法练习》那枯燥却又坚韧的旋律。

为了让孩子在中考、高考中能加上那宝贵的几分,许多人甘愿投入成千上万,买一架钢琴,送孩子去钢琴班。

在这种情况下,钢琴产业如同坐上了“火箭”,每年都有新的琴行开张,钢琴的生产线也在飞速运转。

珠江钢琴、海伦钢琴等品牌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钢琴的销量一度突破40万台,远超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

但这场市场狂欢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教育部取消艺术加分政策,以及“双减政策”出台,钢琴行业遭遇了致命打击。

家长们再也不愿意为一台钢琴支付上万甚至几十万元,钢琴行业如今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寒潮”。

2024年,仅一年时间,7000多家琴行关闭,钢琴市场陷入了“废铁堆”的境地。

这种级别的崩盘,不仅让无数钢琴厂商和琴行老板感到绝望,也让很多曾经投入大量资金购买钢琴的家庭无奈。

02

虽然在钢琴的黄金时代,中国成为了全球钢琴的制造大国,然而市场份额的寡头化也让钢琴产业显得越来越不健康。

珠江钢琴、海伦钢琴等头部品牌几乎占据了整个市场,而中小品牌在寡头的压迫下生存艰难。

更糟糕的是,钢琴行业的暴利吸引了无数不良商家,我们经常看到标榜“德国制造”或者“意大利工艺”的钢琴,然而它们背后其实不过是中国的代工厂和小作坊。

为了高额利润,这些商家将所谓的“洋品牌”高价卖给消费者,而很多消费者甚至连钢琴的来源和质量都无法辨别。

还有许多琴行,通过“返现”或者回扣的方式诱导家长购买高价琴,甚至有琴行通过这种方式卖出了几百台“伪品牌”钢琴。

而这些钢琴虽然身价暴涨、质量却无法保证,让整个市场价格失衡,消费者的信任也逐渐消失。

更重要的是,钢琴的艺术性和专业性逐渐被功利化的考级流程所替代,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了一辈子钢琴,甚至连《拜厄》都弹不熟,考试通过率却高达百分百。

这样的乱象,最终埋下了钢琴行业崩塌的种子。

03

随着2018年艺术加分政策的取消,一切发生了剧变。曾经被家长们视为“升学利器”的钢琴,失去了“功利性”的支撑,加上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钢琴产业的衰退加速,钢琴市场从此步入了“寒冬”。

数据显示,2024年钢琴销量暴跌,二手钢琴的挂牌量在闲鱼等平台激增,价格几乎低于原价的10%。

那些曾经一度备受追捧的大牌钢琴,如今都只能在“二手市场”找到它们的踪迹。

曾经的钢琴产业热土洛舍镇,原本是全球钢琴制造的中心,如今已经面临着“空心化”的局面。

成堆的钢琴堆放在厂房里无人问津,原本生产钢琴的全自动化流水线,今天却开始转向生产家具板材,市场的变化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04

然而,钢琴行业并非完全没救。

尽管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但龙头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转型谋求生存。

珠江钢琴、海伦钢琴等企业开始注重智能钢琴的研发,推出了结合数字技术、触感音色的智能钢琴,试图借助科技的力量重振行业。

此外,老年市场的崛起也成为钢琴行业的一线希望。

2023年,老年人购买钢琴的比例突破了38%,这一数据让许多企业看到了新机遇。

钢琴的未来,或许并不在于“出售钢琴”这一单一的产品销售上,而在于“体验经济”的发展。

随着智能钢琴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钢琴教育、音乐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向,试图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

钢琴行业的崩塌,也让人开始反思:钢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如同著名钢琴家肖邦所说:“音乐是心灵的语言,钢琴是通向心灵的桥梁。”

让钢琴重回本真,触动心灵,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