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念”韵味丰厚持续拓展
发布时间:2025-10-25 08:00:00 浏览量:1
《中国厨房——味觉的盛宴》在舞台摆出一席“盛宴”。 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记者 高倩
海洋鼓、沙锤、钢片模仿出水流沏茶的声响,竹笛、双簧管、小提琴接过旋律,仿佛茶叶在水中沉浮舒卷。昨晚,保利剧院舞台上,指挥杨洋执棒中国爱乐乐团,用一曲如伴香气的“大红袍”为梁皓一《中国厨房——味觉的盛宴》轻巧“开席”,在丰足浓厚的中国韵味中,为期14天的第28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落下帷幕。
2002年,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次提出“中国概念”。20多年来,一部部中国作品、一位位中国音乐家在这里被世界聆听、看见。今年,“中国概念”的版图继续深耕拓展,在持续挖掘中国故事的同时,更让音乐积极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3部中国作品接连上演
大红袍、佛跳墙、北京烤鸭、热爆明虾……在95后作曲家梁皓一的奇思妙想里,菜肴化作乐章,厨具成为乐器。《中国厨房——味觉的盛宴》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把市井烟火融入交响乐语汇。最让北京观众感到亲切的,莫过于那道闻名中外的“北京烤鸭”,筷子替代了鼓棒,菜刀与镲片磨刀霍霍,锅碗瓢盆都被标注在乐谱上,一场生动热闹的“厨房戏”在舞台上演。
浓墨重彩展现脚下这片土地,一直是“中国概念”的重要内涵。今年,包括《中国厨房——味觉的盛宴》在内,北京国际音乐节上3部颇受瞩目的中国作品,均源于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北京国际音乐节与美国林肯中心联合委约普利策音乐奖得主杜韵创作的音乐剧场《刻在森林的海》,把目光温柔投向我国最后一个被官方认定的民族——基诺族,8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走出大山,由基诺族大鼓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桂英带领,赤脚踩着节拍唱起歌谣。作曲家黄若的《浮声之城》以中国的“气”为灵感,叙述了在国际乐坛闯荡多年的艺术家对故土的难忘,“离开家乡后,我才更清楚地意识到,如何把东方的气韵放进作品里。”
补全“演艺之都”首演拼图
“北京应该成为新作品走向世界的舞台,我们要把中国重要的作曲家推荐出去,向更多人展示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说。在中国首演后,音乐剧场《刻在森林的海》还有前往美国林肯中心演出的计划。《浮声之城》此前已在曼彻斯特、纽约、伦敦上演,此次借助音乐节的平台,《浮声之城》实现在亚洲的首演。
填补中国音乐的“首演”空白,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承担的艺术使命。据统计,自1998年创办至今,音乐节各类“首演”作品已达近80部。
“首演”也与新锐探索紧密挂钩。今年,中国音乐家把新锐突破的精神深度贯彻:《刻在森林的海》以基诺族的古老歌舞为养分,还融合以现代音乐剧场形式、美国OK MISS乐队的现代编曲,让传统文化的延续不止步于静态的保存。《浮声之城》的探索更加大胆。在音乐会正式开始前,预先报名的观众沿着5条线路,漫步在秋夜里,每个人的手机会被小程序随机分配一条音轨,作为一片“拼图”构建出整首交响乐。人群聚拢,声部重叠,在国家大剧院人工湖畔,音乐的溪流最终汇成《浮声之城》里涌动的声浪。
让音乐走出剧场与城市联动
如今,随着“演艺之都”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概念”被注入更多的时代内涵,它的触及范围已远非剧场和音乐厅。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北京这座城市的互动越发紧密、鲜活。
围绕《浮声之城》展开的城市漫游,把爱乐者带进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以其中一条起步于北京坊的线路为例,40分钟的Citywalk,观众能见证庄严明亮的正阳门城楼、古今交织的北京坊、黄昏时分的车水马龙。乐迷郑女士感慨:“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一段音乐,一次行走,带来了市民与城市深度互动的契机。
火热的“票根经济”,也在连通音乐与城市的更多可能。以化用“北京烤鸭”美食意象的《中国厨房——味觉的盛宴》为例,音乐节期间,专属套餐在全聚德前门店、全聚德和平门店、全聚德王府井店同步销售。同时,音乐节联动热门商圈、文旅场所、线下音乐消费场景、“北京礼物”商店,推出文商旅体多业态优惠服务——一张演出票变成全城消费VIP卡,“演艺+”的无限活力点亮了金秋时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