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连载十 一言即罪——极端刀迷“审判”下的音乐圈噤声潮

发布时间:2025-10-28 05:32:46  浏览量:1

从音乐人马建涛的版权表态,到词作者苏柳的作品感言,从律师唐兴华的正常会面,到歌手石头的善意援手,四个毫无关联的行为,却因触及极端刀迷的“敏感神经”,共同沦为网络暴力的靶心。更令人咋舌的是,部分极端刀迷为发泄不满,竟擅自对《我的楼兰》重新填词改编并传播,以涉嫌侵权的行为“捍卫”所谓的“版权立场”。这场以“维护刀郎”为名的舆论审判、人身攻击与违法行为,早已脱离对偶像的合理支持,异化为对多元表达的粗暴绞杀与市场规则的公然践踏,让音乐圈陷入“一言不慎即遭围剿、善意援手必被攻击”的荒诞困境。

版权观之辩:马建涛的宽容成“原罪”

音乐人马建涛的遭遇,始于一句彰显音乐包容性的表态,却终以一场恶意网暴收场。凭借作品走红后,他公开表示:“我的歌谁都可以在直播间随便唱,不仅不会追究侵权,还会给对方打赏”。这番旨在鼓励音乐传播的言论,却被极端刀迷解读为对“版权规则”的挑衅。

在他们眼中,刀郎团队对版权的重视是行业标杆,马建涛的“免费授权”姿态,被歪曲为“影射刀郎重视版权是小气”“靠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攻击迅速升级为全方位的人格诋毁:“马裁缝”等侮辱性称号在网络蔓延,甚至有人牵强附会,以其作品前奏与经典旋律相似为由,扣上“抄袭”的帽子。即便马建涛已将某作品47%的版权收入捐赠给贵州山区,这份善意仍被无视,评论区充斥着污言秽语,正常的音乐创作讨论彻底被谩骂淹没。这场闹剧的荒诞之处在于,极端刀迷打着“维护版权”的旗号,却用暴力否定了版权持有方自主处置权益的权利,将个人对版权的理解强加为行业唯一标准。

作品功劳论:苏柳的实话引“围剿”与侵权式反击

《我的楼兰》词作者苏柳的遭遇,更凸显了极端刀迷对“话语绝对权”的执念,而后续衍生的改编侵权事件,更将这种偏执推向违法边缘。在直播间谈及作品成功的原因时,苏柳坦言:“没有云朵的首唱和坚持,《我的楼兰》根本不可能成为神曲,只会被刀郎锁在抽屉里当废纸”。这番对演唱者贡献的客观评价,经剪辑后被曲解为“贬低刀郎、忘恩负义”,极端刀迷随即在其社交平台刷屏指责,即便苏柳强调“词、曲、唱三方缺一不可”并澄清立场,仍难平众怒。

更恶劣的是,部分极端刀迷为“反击”苏柳,竟选择以涉嫌违法的方式表达不满。2025年9月,有网友将《我的楼兰》重新填词改编为《雪线之上》《我的小船》等作品,在未获得词作者苏柳、曲作者刀郎任何授权的情况下,便通过短视频平台公开发布传播,其中《雪线之上》四天内播放量达数百万次。根据《著作权法》规定,对音乐作品重新填词改编需同时获得词曲作者明确授权,此类未经授权的改编与传播行为,已涉嫌侵犯原作者的改编权、网络信息传播权,若改编内容背离原作核心意境,还可能触及保护作品完整权。

这种“以侵权捍卫版权”的荒诞操作,彻底搞乱了音乐市场秩序——一边高喊“尊重刀郎版权”,一边亲手践踏版权法底线;一边指责他人“不尊重创作”,一边用无授权改编消解原作价值。当苏柳表示将起诉侵权者时,反而被贴上“没格局”的标签,这种逻辑倒置的乱象,让版权保护沦为情绪宣泄的工具。

关联即“罪证”:唐兴华与石头的无妄之灾

如果说对马建涛、苏柳的攻击尚披着“观点分歧”的外衣,那么对律师唐兴华与歌手石头的网暴,则彻底暴露了极端刀迷“株连式攻击”的霸权逻辑——凡与“争议对象”产生关联者,皆可攻击。

当资深律师唐兴华与云朵因维权事宜会面的消息传出后,未等双方透露任何会谈细节,极端刀迷便展开了无差别攻击。唐兴华作为处理网络暴力案件的专家,其与遭遇长期网暴的云朵见面本是正常的职业行为,却被解读为“帮云朵对抗刀郎”,社交账号迅速被谩骂信息侵占,从职业能力质疑到人身攻击无所不包。面对汹涌的恶意,唐兴华最终被迫关闭评论区,正常的法律维权沟通被粗暴打断。

歌手石头的遭遇更显荒诞。2025年5月20日,出于对好友的支持,石头将自己的直播间暂时借给云朵使用,这一本该彰显音乐圈友情的温暖举动,却瞬间点燃极端刀迷的怒火。他们涌入石头的直播间及社交账号,用恶毒低俗的语言持续刷屏辱骂,将直播间变成充满戾气的“战场”,甚至编造“石头蹭流量、背刺刀郎”等谣言进行人格诋毁。即便石头仅是出于善意援手,且与刀郎并无直接冲突,极端刀迷仍不愿罢休,长期的骚扰攻击让其正常直播节奏被彻底打乱。这种将“善意关联”等同于“敌对行为”的逻辑,彻底突破了理性与道德的双重边界。

闹剧底色:“护主”外衣下的暴力狂欢与规则崩坏

从版权观差异到作品评价分歧,从正常社交关联到涉嫌违法改编,极端刀迷的攻击阈值不断降低,行为边界持续突破,本质是将刀郎神化为“绝对权威”,并以“捍卫者”自居,行使着不容置喙的“审判权”与“违法豁免权”。他们将刀郎的版权态度奉为唯一真理,否定其他音乐人自主处置权益的自由;将刀郎的贡献绝对化,剥夺他人客观评价作品的权利;将与“异己者”的正常接触视为“敌对行为”,用暴力切断理性沟通;更以“维权”为名实施侵权,将法律规则抛诸脑后。

更讽刺的是,这些以“维护刀郎”为名的行为,实则与刀郎本人的立场背道而驰。刀郎从未否定过版权处置的多元性,也从未质疑过合作者的贡献,其团队虽保持沉默,却也从未认可过极端粉丝的暴力与违法行径。极端刀迷口中的“正义”,不过是宣泄戾气的借口;他们宣称的“护主”,实则是在给刀郎的形象抹黑。

当马建涛的善意被曲解、苏柳的实话被围剿、唐兴华的职业行为被攻击、石头的友情援手遭辱骂、版权法被肆意践踏,受损的不仅是个体的权益与尊严,更是整个音乐圈的包容生态、表达自由与市场秩序。音乐本应是多元碰撞的艺术殿堂,而非一言堂式的“宗教法庭”;版权保护本应是创作的坚实后盾,而非暴力与违法的遮羞布。当“热爱”异化为“审判”,当“支持”沦为“暴力”,当“维权”变成“侵权”,再动人的旋律,也会被这片戾气笼罩的舆论场彻底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