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受邀参加南京音乐节,现场炸鸡排,却出现大量黄牛卖排队位
发布时间:2025-10-28 12:08:19 浏览量:2
鸡排哥受邀参加南京音乐节,现场炸鸡排,却出现大量黄牛卖排队位,最近,“鸡排哥”又一次火上热搜——这次不是因为段子、也不是因为摆摊,而是因为他要开“全国巡炸”的第一站:登上南京音乐节。
谁能想到,一个靠街头卖鸡排出圈的普通人,如今成了能带动门票销量、被黄牛炒作的顶流“音乐节嘉宾”,更离谱的是,二手平台上出现了“代排买鸡排”服务,价格从30元到299元不等,甚至比鸡排本身贵出几十倍。
有人看热闹,也有人看不懂,毕竟,花几百块只为买一块“鸡排哥同款”的鸡排,听起来多少有点魔幻,可现实往往比想象更离谱——黄牛生意爆了,官方也顺势推出“鸡排哥套餐门票”,把小吃直接打造成音乐节的营销主角,一场原本属于音乐的盛会,硬是被炸鸡的香气和网红的热度抢去了风头。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正是当下年轻人对“情绪消费”的追逐,很多人不是为了鸡排花钱,而是为了那种“我也参与了这场热闹”的满足感,鸡排哥的火,本质上不是鸡排本身,而是一种“草根逆袭”的象征——他代表着一种不设防的真诚和反差感,一个在夜市边吆喝的摊主,突然能和歌手同台、拥有自己的粉丝团,这种戏剧感让人觉得“真实又离谱”,正是互联网的天然燃料。
对粉丝来说,花钱排队买鸡排,不只是买食物,而是买一份“我也见证奇迹”的情绪体验,对黄牛来说,这就是“情绪的二级市场”,而对主办方而言,这是最直接的流量红利,每一份代购单、每一个“鸡排哥套餐”,都在把互联网情绪变现成真金白银。
但冷静来看,这种“情绪溢价”也在考验大众的理性,当一块鸡排被炒到几百元,当“网红经济”开始侵蚀音乐节的主角地位,我们也该问一句:我们是在支持个体,还是在助推又一场营销泡沫?热闹过后,鸡排依旧是鸡排,能留下来的,不该只是流量的余温。
鸡排哥的故事让人笑,也让人思考——他是普通人逆袭的传奇,也是时代娱乐化的缩影,在流量横行的当下,或许最难得的,不是谁火了,而是谁能在喧嚣散去后,还能继续安稳地炸好那一块热腾腾的鸡排,对此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