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歌唱赛撕裂欧洲:巴以恩怨引爆音乐战,各国站队惊现&

发布时间:2025-10-28 11:22:05  浏览量:1

2026年维也纳欧洲歌唱大赛,还没正式开锣,舞台下的“硝烟味儿”就已经浓烈得让人无法呼吸。这可不是什么比拼歌喉的普通比赛了,它撕开了欧洲各国在巴以问题上的深刻分歧,把欧洲广播联盟这个主办方也架在了火上烤。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了突袭,造成约1200人死亡。随后,以色列的军事反击让加沙地带陷入了无休止的战火,据统计,有超过6.7万人丧生,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平民百姓。这冲突就是一颗雷,瞬间引爆了欧洲内部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分歧,而欧洲歌唱大赛,很不巧地成了这个矛盾最显眼的“爆发口”。

你瞧,一边是西班牙、荷兰这些国家,态度强硬地放出话来:“只要以色列参赛,我们就不玩了!”大有“有它没我”的架势。另一边奥地利、德国却坚定地站出来,力挺以色列,甚至说“驱逐以色列就是历史倒退”。

于是,作为2026年赛事的东道主,奥地利的态度自然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们的总理施托克尔那句“排除以色列是致命错误”,可不是随口说说那么简单。这背后,藏着奥地利深重的历史包袱。二战时期,奥地利在纳粹大屠杀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这份沉重的历史记忆,让它在以色列问题上,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敏感和立场。

对于奥地利来说,拒绝以色列参赛,不仅仅是放弃了一次文化交流的机会,更可能触碰到它自我救赎的历史底线。你想想,去年奥地利歌手才在巴塞尔夺得冠军,好不容易把第70届赛事的承办权带回了家,这本来是露脸的大好事!结果现在,一下子变成了烫手山芋。施托克尔总理嘴上说着“很高兴以主办国身份展示自己”,但那份难以掩饰的尴尬,简直快要溢出屏幕了。办得好,是理所当然;办不好,那可就是千夫所指了。

与奥地利的“历史情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抵制阵营那份按捺不住的怒火。西班牙作为欧盟的五大资助国之一,直接把“退出”当成了施压的武器。他们的公共电视台明确表态,认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与欧洲歌唱大赛“团结包容”的核心价值观根本就是背道而驰。

紧接着,荷兰、爱尔兰也加入了抵制大军。爱尔兰甚至干脆利落地停办了本国的选拔赛,用实际行动来表达他们的不满。这些国家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也很直接:加沙地区的人道主义灾难还没结束,无数平民还在遭受苦难,在这种时候,如果还让以色列站在光鲜亮丽的文化舞台上,那简直就是变相地默许了它的行为。这不仅是对受害者的漠视,更是对大赛精神的亵渎。

更具戏剧性的是,一向被视为欧洲“定海神针”的德国,也毫不犹豫地跳进了这个漩涡。德国总理默茨直接放话:“如果以色列被禁,那么德国就离场!”这一下,欧洲大陆的立场彻底清晰了,也彻底“分裂”了。

一边是背负着历史包袱,力挺以色列的德奥阵营;另一边是聚焦当下人道主义危机,主张抵制的西班牙、荷兰阵营。两边都觉得自己抓住了“原则”不放,都觉得自己的立场是无可辩驳的。可问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僵局就这么形成了。

要说这场风波里最“委屈”的,可能要数以色列自己了。他们的广播公司KAN反复强调说“赛事应该保持非政治性”,可他们选送的歌曲,早就踩到了政治的红线。2025年,他们选送的歌曲《十月的雨》,歌词里什么“十月的雨”、“鲜花”,这些意象被主办方一听,就觉得是在暗指巴以冲突,违反了“中立规则”,直接给打回去了。最后,连以色列总统都不得不出面,呼吁修改歌词,才勉强过关。

嘴上说着“担忧被排除”,可以色列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早就身处这个政治漩涡的中心了。

更有意思的是,2022年,俄罗斯因为乌克兰冲突,几乎是被欧洲广播联盟“秒踢”出局的。可现在面对以色列,联盟却迟迟不敢下决定,这就难免让人质疑是不是“双重标准”了。主办方先是把投票推迟,眼看着加沙能实现停火,又取消了投票,最后决定再拖到12月。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就是想等局势自己降温。

可他们忘了,在2024年的马尔默赛事和2025年的巴塞尔赛事上,以色列歌手一出场,就被观众的嘘声淹没了,街头抗议更是家常便饭。就算真让以色列参赛了,这场“火药味儿”十足的比赛,真的能办好吗?到时候,恐怕不是音乐盛会,而是另一场混乱的开始。

说到底,这场关于欧洲歌唱大赛的争议,早已经超越了“该不该让以色列唱歌”的简单范畴。它暴露的是欧洲社会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到底该坚守历史的记忆,还是应该直面当下的人道主义困境?是维护文化交流的纯粹性,还是让艺术为政治立场让步?

对于奥地利来说,办好这场比赛,意味着它必须在历史与现实、道义与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对于欧洲各国来说,站队的选择,考验的不仅仅是政治智慧,更是价值观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取舍。

而对于欧洲歌唱大赛本身而言,如果它真的沦为了政治角力的舞台,那“音乐团结众人”的初心,恐怕就再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