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绿汀 用音乐作武器
发布时间:2025-09-04 08:11:12 浏览量:1
贺元元供图
贺绿汀(1903年7月20日—1999年4月27日),原名贺楷、贺安卿,出生于湖南邵阳东乡马王塘。杰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任院长。
父亲贺绿汀的故居在上海市淮海西路武康大楼附近一条幽静的小弄堂里,我们经常听到大门外人们唱起《游击队歌》。
今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队员们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唱起了《游击队歌》。当代军人对革命先辈精神的热血传承,令人震撼和骄傲。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上,《游击队歌》再度唱响。
这首歌是父亲的代表性作品,它的诞生与父亲年轻时的经历分不开。
父亲小学毕业后到了长沙,考进了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那时,三伯贺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与毛泽东是同班同学。
三伯到法国勤工俭学时,给父亲留下了一些五线谱和一本书《和声基础》。没人教,他就自己摸索钻研,渐渐掌握了识谱能力。后来,他考入了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在那里第一次见到钢琴,每天刻苦练习,连做梦也在弹琴,以至于从床上翻落地上,手指还在弹琴。
父亲在校期间,与广大进步青年一样冲破旧礼教、旧道德禁锢,学习新思想、新文化,在苦闷彷徨中寻觅新的道路。父亲看了《新青年》等进步杂志和《共产主义ABC》、《通俗资本论》等进步书籍,从中接受了不少新思想。
三伯从法国留学回国后,建立了湖南邵阳县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受三伯影响,父亲积极参加工人和农民运动。1926年万县惨案发生后,在邵阳总工会支持下,他以中学教师代表的身份,带着约30名工人火烧英商油库。同年10月,在邵阳城西一间小房子里,他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父亲跟随三伯参加了广州起义,写了他平生第一首革命歌曲《暴动歌》:“兵工农,兵工农,起来大暴动;打土豪,分田地,革命大成功!”
1931年春,父亲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正规学习钢琴、和声。1936年初,父亲参加音乐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歌曲作者协会,创作了《谁说我们年纪小》、《心头恨》等救亡歌曲。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后,父亲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第一队,奔赴抗日前线。从南京到山西,他目睹百姓流离失所、无数战士浴血奋战。在山西临汾,他参观八路军新成立的炮兵团,战士说,现在的炮都是阎锡山部队逃走时留下的和从日军那里缴获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句关键歌词就这样出现了。父亲自己执笔,一个晚上就写成了《游击队歌》。
这首歌广泛传唱,激发了广大将士捍卫国土的决心。我也由此感悟到,音乐可以是有力的武器,可以关系到人民幸福、祖国命运。听说,白求恩也经常哼唱这首歌。美国记者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在《中国的双星》中多次提到它。
有感于流亡者的际遇,父亲1939年在重庆谱写了《嘉陵江上》(端木蕻良作词),表达渴望回归故土、收复失地的情感。歌曲与当时传唱的《松花江上》(张寒晖谱曲)交相呼应,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悲愤之情。父亲还创作了《全面抗战》、《可爱的家乡》、《上战场》、《保家乡》、《胜利进行曲》、《中华儿女》、《还我河山》等抗战歌曲,表达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成为当时有力的抗战动员令。
今天,我们踏上新时代新征程,《游击队歌》等仍在传唱。希望青年一代记住,现在的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浇灌出来的。没有他们前赴后继的牺牲,就没有后来的一切。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4日 第06版
作者:贺元元(贺绿汀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