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智商不是家境,而是这一个字

发布时间:2025-09-06 19:00:01  浏览量:2

现在大家都越来越焦虑了,整天爱操心:孩子不够聪明咋办?家里条件一般,会不会耽误了孩子?别人家孩子上了那么多辅导班,咱家娃会不会落后?

其实,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根本不是智商,也不是家境,而是这一个字——。先别急着反驳,你们听听看是不是。

一、为什么不是智商?

人和人之间确实有先天差异。有的孩子天生反应快,学东西一看就会;有的孩子则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这正常得很。但这根本不是智商问题,其实我们大部分,智商都是大差不差的。而且在长期发展上,高智商并不能保证成功,许多智商普通的人反而取得了非凡成就。

想想咱们身边的例子:那个小学总是考第一的“神童”,后来可能平平无奇;而当初那个不起眼的中等生,却可能慢慢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因为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短期内,智商优势能让孩子跑得快一些;但长远来看,持久力比爆发力重要得多

二、为什么不是家境?

不可否认,优越的家庭条件能提供更多资源,给孩子更好的起点。但家境决定论也太小看人的韧性了。

我认识太多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困难的孩子,后来都很有出息。因为他们从小就知道一切来之不易,更懂得珍惜和努力。

而一些家境优越的孩子,因为什么都很容易得到,反而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有句话叫“富不过三代”。

家境会影响孩子的起点,但不能决定孩子的终点。真正能走多远,还是看孩子自己。

三、为什么是“熬”?

“熬”不是被动地忍受,不是无奈地苦等,而是一种主动的、坚韧的、持续的努力状态。是一种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挫折面前不放弃的坚持精神。

现在的社会太急了。孩子晚开口几个月,家长就急得不行;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仿佛天就要塌下来。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有的孩子像竹子,前四年只长三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每天以三十厘米的速度疯长。前面的四年,竹子不是在偷懒,而是在扎根。

会“熬”的家长和孩子都明白这个道理:允许自己慢慢来,但不允许自己停滞不前。每天进步一点点,积累下来就是巨大的飞跃。

“熬”是在看不到结果时,依然相信并坚持。这是“熬”最核心的价值。大家都知道坚持很重要,但真正的坚持,恰恰是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还能继续。

我家孩子学钢琴时遇到过瓶颈期,大半年几乎没什么进步。很多一起学琴的孩子就在这个阶段放弃了。我和孩子说:“咱们又不考级,就当每天和钢琴聊聊天,十分钟也好。”就这样,我们“熬”过了那段日子,后来孩子不仅突破了瓶颈,还真正爱上了音乐。

现在很多孩子缺少的就是这种“熬”的经历。什么都追求速成,刚努力就想要结果。结果一遇到困难,马上就放弃。

四、怎么培养孩子“熬”的能力?

说了这么多“熬”的重要性,那具体该怎么培养呢?给大家几个实用建议:

1. 学会延迟满足

经典的“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能够为了长远利益而延迟满足的孩子,未来成功的概率更大。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创造一些延迟满足的机会。比如孩子想要新玩具,可以和他一起制定一个储蓄计划,通过慢慢存钱来购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学习“熬”。

2. 培养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爱好

无论是运动、音乐还是其他技能,找一项需要长期练习才能见成效的活动,鼓励孩子坚持下去。

重要的是让孩子体验从“不会”到“会”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自然会明白:任何事情都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和不断努力才能做好。

3. 改变对错误的看法

很多孩子害怕犯错,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我们要帮孩子明白:错误不是失败,而是学习的机会。

我家孩子每次犯错,我都会说:“太好了,我们又发现了一个可以进步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不再害怕困难,反而把挑战当作寻宝游戏。

4. 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你如何“熬”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你想培养一个能“熬”的孩子,先让自己成为一个能“熬”的家长。

当你遇到工作中的困难时,可以适当和孩子分享你是如何面对的;当你坚持健身、学习新技能时,也让孩子看到你的坚持。这种身教远胜于言传。

5. 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不要期望孩子一下子就能学会“熬”。这是一个需要慢慢培养的能力。

从小事做起,比如鼓励孩子看完一本书再买新的,坚持完成一幅复杂的拼图。每当他做到了,及时给予肯定:“看,你坚持下来就做到了!”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有“熬”的智慧。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经历必要的挫折和困难。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抢跑一步,而是培养他拥有跑完全程的体力和毅力。

记住: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这简单的一个“熬”字背后,藏着人生的大智慧。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学会“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精彩。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