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数字媒介视域下民族音乐传播人才培养策略 谭 力 周光煜

发布时间:2025-09-17 04:33:51  浏览量:2

数字媒介技术的迭代正在重塑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作为承载地域文化基因与族群记忆的重要载体,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式正经历由线性传递向生态互动的深刻转型。在此背景下,民族音乐传播人才的培养亟需突破传统艺术教育的单一学科框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融合技术赋能、内容创新与社群运营的协同体系。

从媒介生态学视角看,民族音乐传播生态系统的核心在于各要素间的动态平衡——既要依托数字技术拓展传播边界,又要守护文化本真性以避免符号异化,更要通过社群参与实现价值共创。北部湾地区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汇带与中国—东盟音乐交流枢纽,拥有壮族嘹歌、京族独弦琴、侗族大歌等丰富的非遗资源,为数字媒介时代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场域。然而,传统培养模式仍存在技术应用碎片化、文化转化表层化、传播链路断裂化等问题,由此更凸显出构建系统性生态体系的迫切性。而数字媒介所具备的即时性、互动性与沉浸性特征,则为打破“保护—传播”二元对立、实现民族音乐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提供了可行路径。

数字媒介生态的核心要素应围绕“技术—内容—社群”三维协同展开,构建相互赋能的闭环体系。技术层作为生态系统的基底,要利用数字工具重构民族音乐的生产与呈现方式。例如,人工智能编曲系统可对壮族嘹歌的旋律特征进行算法建模,生成兼具文化特色与现代审美的改编版本;虚拟现实技术可将侗族大歌的演唱场景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歌圩,为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区块链技术则可实现非遗音乐的版权确权,保障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权益。内容层是生态系统的价值核心,强调在保持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如对瑶族蝴蝶歌的多声部结构进行声学分析,并结合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制作适配短视频平台的“轻量化”版本;可将壮族“三月三”歌圩的仪式流程转化为互动叙事游戏,通过用户参与强化文化认知。社群层作为生态系统的动力机制,旨在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网络。可借鉴广西“畅享民歌”活动的社区运营经验,通过短视频挑战赛、UGC内容征集等形式激发受众参与,形成“专业创作—大众传播—反馈迭代”良性循环,使民族音乐从静态艺术展品转化为社群共享的文化符号。

民族音乐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应实现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导向的深度耦合。课程体系需打破音乐学、传播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学科壁垒,构建涵盖“理论基础—技术工具—文化实践”的三维课程群。理论层面开设《民族音乐形态学》《传播理论与应用》《音乐产业概论》等课程,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本体特征、传播规律与产业逻辑的系统认知;技术层面设置《音频数字化处理》《音乐版权》《新媒体音乐传播》等课程,提升学生在数字平台上的实操与合规能力;实践层面通过《音乐创意与项目策划》《国际音乐产业》等课程,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文化资源与国际市场需求设计传播方案,如将京族哈节音乐与印尼甘美兰音乐进行对比分析,策划跨境数字音乐展。实践平台建设需贯通校园与社会的连接通道,形成“田野调查—实验室创作—市场检验”全链条机制,依托北部湾大学地域优势,组织学生深入防城港京族村寨、百色壮族聚居区等地开展田野采风,利用便携式录音设备与360度摄像机采集原始音乐素材,在数字音乐实验室完成数字化转译与创新创作,开发面向东盟青少年的音乐教育APP,并联合“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组委会”等大型演出组织机构及东盟国家文化机构开展项目合作,使学生作品在国际平台获得传播。跨学科师资配置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点。应组建由音乐学教授、传播学学者、数字技术专家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联合授课与项目共研实现知识互补,培养既精通民族音乐又掌握数字传播逻辑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媒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正视技术应用与文化本真之间的张力,并建立动态调适机制。在技术赋能过程中,要警惕工具理性对文化价值的消解,应建立“原真性评估指标体系”,从旋律谱系、文化语境与族群认同三个维度对数字化作品进行审核,避免民族音乐符号的片面商业化。在人才培养中,针对“重技术轻文化”倾向,应增强民族音乐人类学课程比重,通过田野工作坊、传承人讲座等形式深化学生对文化语境的理解,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面对东盟文化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应培养跨文化传播的“转译能力”,如分析越南独弦琴与京族独弦琴的音色共性,设计基于共鸣点的跨境传播内容,在文化差异中寻找传播公约数。政策层面,应推动建立“校地协同—跨境联动”支持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可考虑设立民族音乐数字传播专项基金,支持高校与文化企业、非遗保护中心共建实践基地;依托中国—东盟音乐周等平台,构建跨国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交换学习与项目合作拓展人才的传播视野。这种生态化培养模式不仅能激活北部湾地区的民族音乐资源,更能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互通提供人才支撑,使民族音乐传播从地域性实践升华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对话载体。

〔作者单位:北部湾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视域下音乐硕士研究生实践类课程建设与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编号:JGY2024338)的阶段性成果〕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17日 第7版:理论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