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站老板收购旧钢琴,拆开内部惊现夹层,上海犹太难民的求救信
发布时间:2025-09-17 04:43:29 浏览量:2
2016年夏,上海一家废品收购站的老板在拆解一架旧钢琴时,意外发现琴体内藏有夹层。
当夹层被打开,数百封泛黄的求救信如瀑布般倾泻而出——那是1938-1941年间上海犹太难民写给外界未能寄出的求救信!
2016年7月,上海虹口区一家废品收购站内,老板老周正像往常一样整理收购来的废旧物品。
其中一架破旧的立式钢琴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架钢琴外观残破,琴键缺损,显然已经被遗弃多年。
“当时想着把还有用的零件拆下来,剩下的当废木头处理。”老周回忆道。
当他拆开钢琴后面的音板时,发现内部结构异常——音板后面似乎还有一个隐蔽的夹层。
好奇之下,老周小心地撬开夹层。
令人震惊的是,夹层内竟然塞满了泛黄的信封和文件!这些信件如瀑布般倾泻而出,散落一地。
他拾起几封查看,发现上面写着他看不懂的外文字母,但日期明显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老周立即意识到这些信件可能具有历史价值,随即联系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馆方专家赶到现场后,被眼前的发现惊呆了——这架钢琴的夹层中,竟然藏着400多封未曾寄出的求救信,全部用德文、波兰文、俄文等书写,时间跨度为1938年至1941年。
经过专家翻译,这些信件内容令人心碎。
它们大多是在沪犹太难民写给世界各地亲友、组织和大使馆的求救信,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寄出。
一封1938年11月的信中写道: “致美国领事馆:我们是从维也纳逃出来的犹太家庭,德国纳粹没收了我们的一切。上海是我们唯一的避难所,但这里生活艰难,疾病流行。恳请贵国给予签证,救我们脱离苦海。我们愿意做任何工作,只求一条生路。”
另一封1939年的信令人揪心: “亲爱的叔叔:父母都已病逝,现在我独自带着妹妹生活。她染上了伤寒,无钱医治。如果您能提供担保让我们去澳大利亚,我们将终生感激。否则,我们可能活不过这个冬天。”
1941年的一封信则充满绝望: “致瑞士红十字会:日本军队即将进入租界,我们担心生命安全。请求协助我们转移到安全地区,任何地方都可以。我们已无处可去,无人可求。”
这些信件字迹潦草,墨迹斑驳,有些还沾有疑似泪痕的痕迹,可见书写者当时的绝望心情。
这些求救信的背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上海在二战期间成为了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及后来被纳粹占领地区的犹太人开始大规模逃亡。
当时世界多数国家对犹太难民关闭大门。唯有上海这个国际自由港,不需要签证即可入境。
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后,犹太难民涌向上海的趋势达到高峰。
据史料记载,1933-1941年间,约有3万犹太难民来到上海,使上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犹太难民避难地之一。
这些难民大多聚居在虹口区,形成了独特的“小维也纳”社区。
他们开设咖啡馆、面包店、裁缝铺,努力在异国他乡重建生活。
然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难民们住在拥挤的棚户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霍乱、伤寒等疾病流行。更严重的是,他们与外界联系困难,求救信往往无法寄出。
根据信件内容和钢琴上的线索,专家们逐渐还原出钢琴主人的故事。
这架钢琴属于德国犹太难民施密特一家。
1938年,身为钢琴制造师的施密特先生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从柏林逃到上海。
在虹口区安顿下来后,他靠修理钢琴维持生计。
施密特的大女儿安娜有音乐天赋,梦想成为钢琴家。施密特先生用废旧零件组装了这架钢琴,供女儿练习。
然而,1940年安娜不幸感染伤寒去世,年仅16岁。
悲痛之余,施密特先生开始用钢琴夹层藏匿难民们的求救信。
“他可能认为这些信件比生命还重要,期待有朝一日能帮同胞找到生路。”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推测。
1943年,日本占领当局建立“无国籍难民隔离区”,施密特一家被迫迁入。
战后,他们移居以色列,钢琴则留在原地,直到2016年被发现。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占领上海全境。
1943年2月,日本当局宣布建立“无国籍难民隔离区”(即虹口隔都),要求所有1937年后来沪的犹太难民迁入。
隔都面积约一平方英里,却要容纳近2万难民。
生活条件极端恶劣:食物配给不足,医疗资源匮乏,环境卫生极差。
更可怕的是,日本人随时可能进行抓捕和审讯。
然而,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犹太难民仍然努力保持尊严和文化传统。
他们在隔都内组织音乐会、戏剧演出,开办学校,坚持宗教活动。
施密特先生在这期间继续修理钢琴,并用这架特殊的钢琴帮助难民们藏匿信件和重要文件。
“音乐给了我们希望,”一位幸存者后来回忆,“每当听到钢琴声,我们就知道生活还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