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上找不到的音乐人
发布时间:2025-09-23 15:12:31 浏览量:1
我很喜欢山下达郎的音乐作品---你不用去搜了,现在去搜你只会想着「听听看具体是什么动静」,于是就失去了平静欣赏的心,忙于和你熟悉的音乐形式做对比,去分析像谁,去判断品位好还是坏。最糟糕的是,你怀着一定要欣赏点什么出来的心,反而什么都感受不到。
你不妨暂且把这个名字放下,等到某个无事的周末午后,你用音乐 App 随机漫步时偶然心有所感,觉得当下播放的这一曲有点意思。点开播放器,你发现歌手的名字叫做「山下达郎」,觉得怎么这个陌生的名字为什么一丝熟悉?然后你想起之前在这里看过一次,一切都对上了!在那一刻的欣喜冲击之下,你发现自己可以听完他的整张专辑,说一句:原来是这样啊!
但是这一幕可能并不会发生,如果你是 Apple Music 用户,或者 Tidal 一类的海外流媒体平台用户,系统算法估计不会向你推送山下达郎的音乐。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收录,你搜不到他的专辑。这件事让我非常困惑,以山下达郎在日本音乐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昨天我才知道,这是山下达郎个人的要求。作为著名音乐人,他一直有三不原则:不上电视,不上大舞台,不出书。在过去,他坚持和朋友们办不超过 3000 人的中小型现场音乐会,因为这样才能确保现场的每一个观众都能看清楚乐队,都能听得清楚现场演出,山下达郎认为这才是现场演出的意义所在。
「三不」变「四不」是在流媒体平台崛起之后发生的事情,山下达浪坚持自己的专辑不上流媒体,之前上架的专辑也要下架。他的理由是流媒体音乐无法和现场表演相比,流媒体音乐质量达不到他的个人标准,流媒体平台都是一帮不懂音乐的人在做,赚了大钱却没有惠及真正的音乐人。它的兴起是商业的胜利,不是音乐的胜利。是商人的成功,不是音乐人的成功。
在这个时代,即便黑胶已经复兴,每年销售额占到实体音乐专辑销售总额的 70% 以上,这个规模也只是流媒体平台年收入的 5~8%---加上 CD 数据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山下达郎放弃流媒体平台,等于做出一个自绝生路的选择,把自己彻底边缘化。
他清楚这一点,但是毫不在意。多年来山下达郎一直秉承同一个音乐理念:与其出名之后赚钱,办大型巡演音乐会,不如去不知其名的小地方,去小酒馆,去 Live House 为「每天认真工作的老百姓」表演现场音乐。他自认是一名流行音乐人,并且认为流行音乐应该服务听众,而不是服务钱,服务音乐公司。
奇怪的是,山下达郎并没有因此而自绝生路,也没有被所谓边缘化。新世代依然喜欢他的音乐,在多年之后还是不断翻出他的旧专辑,以此为素材去制作新世代的音乐。他为新专辑偶尔制作的 MV 放在油管上,依然非常火爆,听者如云。更别说他写的圣诞歌曲,在日本几乎等同于中国春节期间刘德华的那首《恭喜发财》的地位。
在网上,时常听到粉丝的抱怨:山老您不上流媒体也就罢了,那您倒是勤快点,多再版几张旧专辑啊?今年他和太太破例出现在富士摇滚音乐节上纪念自己出道 50 周年,让歌迷喜出望外,奔走相告。
这个世界就那么奇妙,当你拒绝世俗追逐的一切时,上天却反而要赠予你更多。
他是干脆地拒绝了,意味着我要纠结着花更多。没办法,我只能去网上淘山下达郎的旧磁带,旧黑胶,价格都不便宜。我当然有网络上的渠道听他的专辑,但为了表示对他坚持自我音乐理念的支持,还是去买实体音乐专辑。然后,我很讨厌有品位的闲鱼店家,只有他们会进货,但他们卖得贵,买起来就像是上爱好税。
山下达郎时常让我想起国内的另外一位音乐人,他就是现在天天发新 EP,在网易云音乐刷屏玩的窦唯。山下达郎是在流媒体上找不到,窦唯是在流媒体上刷一堆,感觉是想把自己90 年代的专辑全部刷下去一样。两个人我都很喜欢,都是时代流行和日常生活之外的选择,最难得的是,他们那么多年也就这么一路「任性」地走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