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李宇春唱临港,机器人跳古筝,上海中秋晚会变了味?

发布时间:2025-10-01 01:10:32  浏览量:3

这场晚会没请明星合唱,舞台设在滴水湖边,李宇春站在新亮起来的灯光前唱,歌是专门给这儿写的,观众看见的不只是演出,是这座城市慢慢长出来的样子。

朱洁静和一个像鲸鱼的机器人跳舞,那机器人是用AI做出来的,不是为了好看,是让人想起上海从前的江海日子,陈靖可站在司南鱼雕塑旁边,和那条幼鲸一起舞动,这不是特效,是城市在说,我们记得你来时的样子。

王赫野唱了一首给新上海人的歌,讲的是一个人从外地来,在这座城里慢慢扎下根,深夜加班后吃上一碗热面,地铁口等朋友的十分钟,没提月饼,也没说团圆饭,阿云嘎和一个俄罗斯歌手对唱,听不懂对方的话,但旋律能搭上,这晚会上没有文化输出,只有试着听懂彼此。

晚会选的地方都很新,滴水湖、天文馆、荣耀之环,都是2020年之后建的,它们不是摆着看的背景,是大家心里的地标,有人说,这是我常去吃饭的湖边,这话说明,大家要的不是明星,是自己和这座城之间的那点牵连,上海正从一座大都市,变成一个能让人住进去、走一走、记得住的生活地方。

传统中秋讲的是回家吃饭,可上海七成以上的人不是本地人,晚会就不提家宴,也不放月饼广告,它让机器人弹古筝,学生合唱,外国人唱歌,重新定义团圆,今天的团圆,可能是你在陌生城市里觉得安心的那一刻,是科技和人情搅在一起的感觉,是你一个人,也能被一群人懂的那种暖。

别的城市办中秋晚会,爱讲非遗,杭州偏爱在西湖边吟诗,上海不一样,它玩的是赛博诗意,不谈故乡,说第二故乡,不靠怀旧打动你,用新技术让你觉得,这儿也挺好,这种风格,跟上海的底子有关,它是移民城市,也是科技制造中心,它的节日,越来越像一场情绪实验。

背后还有政策支持,2024年上海推出城市数字孪生三年计划,想用影像留住公共空间里的记忆,这场晚会就是一次尝试,每个镜头都在帮城市建模,天文馆明年要上线AR观月系统,晚会可能只是个开头,后面还会有更多互动等着你。

观众会不会买账,现在还说不准,但它就在那儿,不跟你保证回家,只让你站在滴水湖边,看着灯光,心里慢慢觉得,这儿也能当家,不用明星撑场面,靠的是你和这座城之间那点实实在在的牵连,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是帮你把心里话说出来的办法。

未来会不会有专为你办的中秋晚会,AI能不能编出只属于你的节日小剧,到那时你还愿意看一堆顶流站一块儿唱歌吗,你可能更想瞧瞧自己住的那条街,慢慢变成舞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