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人到中年,最深的领悟,莫过于“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发布时间:2025-10-01 02:01:50  浏览量:3

命运虽有其定数,却并非不可扭转。真正的改命之道,不在焚香祷告,而在修心养性,向内求索。《菜根谭》有言:“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为夭。”人生行至中年,若仍一味向外追逐名利、地位、财富,终将迷失自我。真正的智慧,在于反观内心,修正心念。

人到中年,最易陷入比较的泥潭。见他人升职加薪,便心生焦虑;见他人锦衣玉食,便自感窘迫;见他人子女成才,便懊悔自己不如。这种比较心,如同无形枷锁,束缚了心灵的自由。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无止境,若总盯着别人的生活,便永远看不见自己拥有的美好。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三遭贬谪,却始终豁达从容。贬至黄州,居于茅屋,他却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在清贫中品味生活之趣;贬至惠州,食粗粝之食,仍笑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至儋州,身处蛮荒,仍办学授徒,坦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不与人比权势,而与天地比胸怀;不与人比富贵,而与心境比宽广。正是这份不比较的智慧,让他在逆境中依然活得通透洒脱。

得失之间,更是中年人常陷的困境。得到时狂喜,失去时悲痛,心随境转,终不得安宁。王阳明年轻时科举落榜,旁人惋惜,他却淡然道:“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后来被贬龙场,在荒僻之地悟出“心即理”的真谛,开创心学,影响深远。他之所以能成圣贤,正因看淡得失,明白人生如棋,得失本是常态。今日之失,或为明日之得;此刻之得,未必长久。唯有心无挂碍,方能无惧无畏。

世间万物,皆有因缘。执着于情,情尽则苦;执着于业,业重则累;执着于目标,目标未达则迷。白居易早年仕途坎坷,被贬江州,写下《琵琶行》,抒尽天涯沦落之感。后官至高位,却选择退隐洛阳,自号“香山居士”,与僧论道,与友赋诗,悠然自得。他懂得放下执着,明白万事皆有定数,强求无益。顺其自然,方得自在。

陶渊明曾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年改命,不在改变外境,而在修心立命。戒比较,则心宽;戒得失,则心静;戒执着,则心安。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当内心不再躁动,不再攀比,不再强求,生命自会回归本真。不比较,不较劲,不执着,随缘而行,随遇而安,便是最好的活法,也是最深的智慧。命运的转机,往往始于内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