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用耳朵聆听世界声音

发布时间:2025-10-22 22:32:10  浏览量:1

10月20日晚,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内乐声悠扬,“丝路和声:室内乐的对话”音乐会在此举行。这场汇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专家、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教师与优秀学生的演出,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作为“室内乐课程改革与教学国际化项目”的核心成果,以多元乐器编制与跨文化合作,展现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室内乐教育的国际化愿景与丰硕成果。

这场音乐会以“丝路”为叙事脉络,分三篇章循序渐进铺展文明交融图景。第一篇章“传统与经典”中,马头琴独奏与重奏的苍劲之声勾勒出草原与东方的悠远意境,西方室内乐经典篇章则以优雅旋律传递古典之美,古老与经典在同一舞台上交相辉映。第二篇章“对话与融合”通过混合乐器编制的创新演绎与原创作品呈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乐器音色、旋律风格彼此交织,奏响跨越国界的和谐之音。第三篇章“共鸣与未来”由专家、教师、学生组成的国际联合演奏组合共同演绎,既展望室内乐教育的未来方向,终曲全体合奏更以恢弘气势,象征“和合共生”的文化愿景。

在这场跨文化的音乐对话中,正在上音附中就读的15岁大提琴学生常菲的身影尤为亮眼。她既是演出中的大提琴演奏者,也是《启航》《溯风·聆沙》《溯风·归牧》三部作品的创作者。“我从小从蒙古的音乐土壤中汲取养分,又在上海接受系统的古典音乐教育,这样的双重学习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音乐是一门世界语言。”徜徉在马头琴的悠扬与西洋乐器的细腻之间,常菲感受到的不仅是音色的差异,更是文化脉络的相通与共鸣。

常菲创作的三部原创作品,正是这种文化融合的生动实践。《启航》是为小提琴、大提琴与马头琴创作的弦乐三重奏,作品以静谧的a小调开篇,中段用繁复对位与节奏变化描绘瀚海风涛,终曲以马头琴悠长的吟唱托起弦乐绚烂的曙光,喻示新时代的和鸣与共、大道同行。《溯风·聆沙》以低沉音调“呼唤沉睡的巨人”,中段借节奏变化呈现敦煌壁画中的“三兔共耳、反弹琵琶、不鼓自鸣”等,结尾传递时代少年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溯风·归牧》则以蒙古民族风格为基调,用钢琴八度开启叙事,大提琴旋律从低沉到高亢,展现放牧人的洒脱与归家的温情。“这些作品既承载着草原的呼吸与敦煌的回响,也融入了西方复调与和声的结构思维。”常菲告诉记者。

与蒙古、塞尔维亚等国音乐家同台演奏的经历,更让常菲对音乐的交流意义有了更深的认知。“音乐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让不同文化在旋律中相遇、在节奏中对话。”她特别感谢上音附中推动室内乐教学国际化课程——“一带一路”艺术交流项目。“让我们这些年轻学子有机会站在国际的舞台上,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也用耳朵聆听世界的声音。”

回顾自己的学习之路,常菲将在国内的学习经历,比作“匠人先将一块璞玉精心雕琢成一件素白而完美的胚体,为我打下最坚实的根基,赋予我作为演奏者和创作者最标准的‘形’”,而在欧洲学习则是“让我仿佛得到了装满无限色彩与可能的调色盘,学会为作品增添个性”。即便常菲手中的大提琴是西方乐器,学习的作曲技法也贯通中西,她始终坚信“我为之调色、为之歌唱的‘画布’,永远是我们脚下这片深厚而瑰丽的中华大地”。当《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时,她直言音符融入了心中最赤诚的告白。“我想用琴弦证明,源于西方的乐器与技法,不仅能完美诠释敦煌的千年回响与草原的辽阔诗意,更能澎湃地奏响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年对祖国的深情。”

本场音乐会亦离不开其他音乐家的用心演绎。作为全国第一位音乐学院附中专职室内乐教师,上音附中室内乐科副主任吴淑婷具有丰富的教学、演奏经历,不仅自己要演奏,她还指导常菲等学生在合奏中如何更好地倾听和交流。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史博阳用细腻琴音诠释作品中的丰富音乐色彩。塞尔维亚单簧管演奏家韦利科·克伦科夫斯基、蒙古长笛演奏家科罗索尔伦·纳姆凯(获颁蒙古国家最高荣誉“成吉思汗勋章”)与蒙古马头琴演奏家图穆尔胡亚格·奥其尔巴特(曾和大提琴家马友友合作录制专辑),则带来多元的音乐风格与国际舞台经验。

曲终人散,余韵悠长。这场“丝路和声:室内乐的对话”音乐会如一座跨越国界的文化桥梁——让世界听见中国年轻音乐人的声音,也让不同文明通过旋律感受彼此的温度与力量,为文明互鉴写下生动的艺术注脚。

栏目主编:邢晓芳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