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文汇·观众席|《海上生民乐》:跨越时空的中国音乐文化美学观念的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22 22:35:02  浏览量:2

十月的上海,步入金秋。

上海民族乐团《海上生民乐》演出已一百多场,好评如潮。每每谢幕,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响彻音乐厅。作为2021年推出的上海音乐文化的品牌之一,这场音乐会催生了万千热爱中国音乐的听众群体走进音乐厅,是让人感慨的。对于中国音乐文化的想象,如晨曦般洒落在美好的城市上空,为我们探讨这个时代的中国音乐的声音、中国音乐文化价值、中国音乐美学趣味增添了自信、增加了美好。

上海自近代以来一直是中西文化的汇聚点,回想,当1925年“大同乐会”以新型民族管弦乐队奏出《春江花月夜》时;当1959年上海民族乐团演出《东海渔歌》之时;当1963年“上海之春”二胡独奏《二泉映月》使年轻的闵惠芬成为民乐之星;当1984年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的表演模式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当1991年《龙腾虎跃》以中国吹打合奏乐的磅礴气势,以新的重组和表达在舞台爆发。毫无疑问,上海的中国民族乐器的艺术理念走在了时代的前端。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的重建复兴繁荣中,一系列优秀作品搬上舞台,中国音乐文化自主性表达显现出多重的样态。《海上生民乐》所表现出的朝气与灵动,激发了蓬勃的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这个年轻的群体以“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城市美学特色,营造了整场音乐会表达的审美基调。音乐会所表现出的探寻、追寻、重生、再生的艺术创造和表演理念,将这些独特的中国乐音,由年轻一代演奏家以令人称赞的高水准艺术表达,张扬了新时代的风采。这里既有色彩缤纷的民间音乐基础沉淀、也有当代世界音乐文化资源的共享,更有年轻一代光荣绽放的艺术追求。历经七十多年中国民族器乐专业音乐教育的锤炼,从向民间学习、曲目整理、作品创作、乐器改良到表演实践、再到舞台呈现,几代人前仆后继,而今所显现的丰硕成果,令人欣喜,尤其是年轻的艺术创造力量,照亮了未来更光明之路。

音乐会名称取自唐代文学家、诗人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本身即蕴含“天人合一”的中国美学精神,其标题文字的逆行也隐喻了“月明生上海”的多重人文、自然与地域的宽泛内涵。从2016年的《海上生民乐》音乐会版到2021年上海音乐厅开始首轮驻场的“沉浸式音乐现场版”,在舞台视觉的呈现上,光影切换的多媒体技术几乎是现代舞台的标配,但是当流传千年的乐器骨笛、篪、排箫、尺八声音吹响《汲古》《水行》《火舞》,远古时期的梦幻或许只有在这样独特的音响下,弥漫着时空转换的东方色彩愈发久远。声响的明暗与留白、长气息线条的虚实对比,形成“以静显动”的时间体验。而《墨戏》《山水》被引入一种“观照性”的审美状态,书法、山水画由近及远,古筝、箜篌、中阮弹拨乐器的颗粒音质,犹如山水笔墨,浓淡相宜。尤其是古筝独奏《墨戏》,整部作品简洁高古,慢板乐段语汇流露出的音韵意味深远、随着快板乐段音型逐渐叠加、双手划奏的音型直至焦墨勾勒的形态轮廓,将点状、线状、块状之间自然衔接。乐曲创作及演奏家醇熟的技法呈现出既有书法气息调意的运笔,又有水墨渲染的山石纹理气韵,在乐音中与“丝竹管弦”“惠风和畅”“曲水流觞”的中国式独特的文化意象合一,虽为独奏、一器、一音、一韵却气象万千。

琵琶二重奏《离歌》改编自古曲《霸王卸甲》,这个千古流传的历史故事,有过多种艺术改编版本,霸王项羽与虞姬的爱情被誉为千古佳话,感天动地。此版的改编彰显年轻一代创作者、演奏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二位琵琶的演奏与京剧人物的互衬,琵琶大幅度的轮指对答唱和、一咏一叹沧然悲戚,气息的控制与丰满的技术抑扬有控,中国器乐的表达方式,来源于千年古老文化的血脉传承,即便是重构,依然可见传统文化的底蕴与生命力。

从远古走来,唤起《穿越》《蜂飞》《丝路》的热烈,舞台气氛由追忆沉静式转入灵动的节奏抑扬,在连接西域这个重要地域的音乐语言中,人们清晰地聆听到“丝路”之音的飘扬,遥想,那时有多少乐器由此进入中国、有多少静态的壁画乐手造型让人浮想联翩。乐手们在唢呐吹奏的循环换气、快速吐音、滑音、颤音的形形色色技法中,将东亚西亚、民间乐种的浓烈火红,穿越在观众中间,现场互动将炫技性达到高点,如此火红热烈,你似乎听到皖西、鲁西南唢呐故乡民间吹奏的大喜大悲,这是传统与当代的融合,演奏家情感的表达、乐音的华彩运动,是技术升华的表现,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一种渲染方式,是东方美学相似的听觉审美趣味的融合,正应了冯梦龙所说的“民间性情之响”的文化魅力。合奏《丝路》压阵出场,乐队排列打破以往舞台固有形式,作品创意并非简单的传统复刻,而是在西域古典素材与现代听觉语言之间强化音场的张力。吹管、弹拨、拉弦、敲击乐器多元层次的音响空间大放光彩,快速而富有动力感的节拍节奏循环传递着一种年轻的新生力量。

走过千山万水,传统文化的种子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中国艺术家从最早的乐器音准、音质、音响的不断试验、创作与技术的教育培养,到今天的精彩技术呈现,一派生气!当然,今天的舞台艺术有场景式、景观式多媒体外在渲染,听觉品质也已是现代舞台艺术重要的一项环节,民族乐器的个性在电子音乐烘托下,底色铺陈不失品性,同时在色彩的分配上有融合有衬托的,民族器乐表现的边界与分寸感明晰,音响不再是单纯的声音符号认知,而是成为当代创造对声音的诉求。事实上,我们已经适应并拥抱今天的“新民族音乐”,传统乐器与当代电子声响设计,现代录音与空间声效技术,扩展了民族音乐的音场与质感,而构成具有时代气息的音乐自身还是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显然,这种张力带来的现代感,正在体现着中国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以超越以往的音乐会格局与范式,逐渐形成大众所喜爱的存在方式而广受好评。

上海民族乐团推出的《海上生民乐》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旅行。他们正在成为经典,从传承、保护复制、改编的阶段,进入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时期。人们期待着通过民族音乐的当代演绎,构建一个充满中国美学意蕴又具世界视野的艺术空间,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