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的临帖水平怎么样?看看其临董其昌草书,或许就知道了
发布时间:2025-10-23 04:51:29 浏览量:2
文/老鸿
关于临帖的像与不像,很多书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既然是临帖,就要以帖为标准,尽最大可能的把字写准写像,不说要一模一样,也要有个八八九九才行。当然也有一些书家认为,临帖不必过于纠结于细节,取其神其意就可以了,太过于追求形很容易把书写给丢掉了。
当然每一种说法看似都有道理,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免会感觉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才好。其实我对临帖的体会,可以说深有感触。就拿写草书来说,一开始的时候的确是追求形似,恨不得每一笔都精雕细琢,把它写到相似。
启功临董其昌草书
甚至有一段时间,用几天的时间去专门临其中的几个字,下大功夫逐步击破。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上与想象却相差很大。因为过于注重了形,书写的速度相对来说就要慢。形是写像了,但书写时应有的势却没有了。尤其是草书没有了速度,它的气势、神采、活泼就无从谈起。
到最后不得不换一种临习方法,也就是不过于求精准,把速度与书写性的东西给写出来,逐渐才找到了草书应有的感觉。草书比较注重书写性及书写当中的连贯性,没有速度是根本很难完成的,放慢速度去临像临实,其实也是得不偿失的。当然临帖也不是拿着意临为借口,上去就一通胡写乱画。
我的理解是不必一下子就去追求特别的像,先去了解笔的特性,然后再保证书写性的前提下,去逐步的写像写准。一开始就去精雕细琢,或许字的形是得到了,但字的神采、书写性、及应有鲜活的东西就会缺失。
学习书法临帖可以说是不二法门,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是从模仿为开始的。古人有临的特别像,可以说下真迹一等毫不为过。但也有临的与真迹出入特别大的,甚至与原帖没有一丁点相似。当然可以实可以虚,可以取形也可以取神,也可以对经典进行写意与再创造。当然最为关键的是你手上的功夫,及对帖对书写的理解在哪一层面,这一点非常关键。
下面咱们看一下启功先生临的董其昌草书《琵琶行》。启老临习古人的作品也常见,像临习柳体楷书、怀素的《自叙帖》等。其实启老的临帖,与原帖之间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熟悉他字风格的基本都能一眼看出,虽然是临帖,但更像是在写他自己。
董其昌的草书《琵琶行》,名气不是太大,知道的人估计也不会太多。因其风格上与董书其它作品的差异比较大,是不是董其昌所书,一直还都有争议。《琵琶行》相较于董其昌其它书体,用笔更为厚实圆浑,非常有大的气象,与董其它草书的散淡虚灵有着很大的不同。不管是不是董其昌所书,此帖也是一个比较难得的草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