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艺人临演坐地起价 音乐节乱象谁来买单

发布时间:2025-10-23 05:00:40  浏览量:1

转自:天津日报

几天前,N次方扬州枣林湾音乐节在仪征世博园举办。19组多元风格嘉宾吸引全国乐迷,现场帐篷连成草地村落,周边民宿提前一周满房,餐饮订单激增数倍,成为音乐赋能经济的又一范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音乐节此前曾有一场风波引发关注。主办方声明,原定参演的青年艺人团队,在距官宣不足10小时以合作条件不匹配临时提价,协商无果后合作终止,主办方只能紧急换角。类似临时加价的情况并非个例,部分艺人团队会在临演前抓住主办方前期投入大、换角风险高的软肋,以行程、身体等原因变相施压,违约加价。

音乐节坐地起价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成本结构与权力倾斜。头部艺人半小时出场费可达800万元,占音乐节总成本超70%,部分顶流艺人还会要求专属设备、独立休息室。主办方前期投入超千万元,临时换角可能触发退票潮损害口碑。权衡之下,满足艺人临时提价的成本,往往低于换角所带来的违约损失。这种困境变相纵容了临阵加价行为,令契约精神荡然无存,而最终额外成本全由观众买单:2018年草莓音乐节两日通票480元,2025年单日VIP票899元,部分热门场次二手溢价超50%;代排产业兴起,前排最高要价1800元,黄牛囤票加价更是屡禁不止,导致部分音乐节只能以削减音效、安保预算对冲成本。

行业的缄默与粉丝追捧也加剧了乱象。多数主办方怕得罪经纪公司,选择“马赛克式维权”,遭遇违约也不曝光艺人,使得违约成本走低;粉丝为近距离接触偶像提前3天夜排,攻略浏览量动辄超亿次,这种狂热被视为流量价值,进一步抬高艺人议价权。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跨界的影视演员、综艺偶像占音乐节嘉宾28%,部分无原创作品者跻身主舞台;而原创独立乐队主舞台占比不足15%,不少乐队需接受低于市场价30%的出场费。

这类乱象破局需行业协会建立艺人报价备案与黑名单制度,对违约者实施联合限制。同时,音乐节主办方应摆脱流量依赖,打造多元阵容,联动周边拓展收入。

音乐节的核心是音乐人与听众的情感共鸣场,唯有让艺术价值归位、契约精神扎根,才能终结坐地起价闹剧,让草地狂欢成为可持续的文旅动能。